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能力的培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不够。在外语教学中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习者介绍有关国家的文化,才能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而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关键词】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文化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目的语(英语)文化开展的教学是明显滞后的,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一些学者已意识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载体――文化依附在语言之上。因此,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正如Huderson所指出:语言和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之间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联网,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能力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必要性
(一)现状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胡春洞,1996:88)。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ส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 “填鸭式” 的教学,缺乏学习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培养,而学生的交际能力却未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开发,以致出现学生语法扎实,词汇量丰富,但在实际的交际中,常常会出现语言不得体或理解错误的现象,导致双方交际的失败。
(二)必要性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容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词汇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又如idealism 在英语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哲学著述中,意思是“唯心主义”;另一个是更通常的用法,意思是“理想主义”。在用于前一个意思时,并无褒贬;而用于后一个意思时,有时肯定,有时否定,甚或兼而有之。idealism 意思为“唯心主义”时,它的反义词是materi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在英语中是个中性词,而在汉语中“唯物主义”具有褒义,“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再如,以希腊神话中的Achilles’heel(阿基利斯脚踵)来指代“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致命弱点”,以The wooden horse of Troy(特洛伊木马)来指代“从内部搞破坏的人或事”或者“为攻破敌人防线而隐藏其实力的事物”,以fall on one’s sword 来表示“扑剑而亡,以身殉职”诸如此类的典故,都是英语民族文化的反映,只有将其放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宗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如,《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这篇文章,文中通过几个事件来讲述一个叫Tony 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国的奋斗过程。Tony 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为什么作者偏偏非要来赞美Tony呢?事实上,这就牵涉到了“美国梦”这个概念。为什么没有“法国梦”,“德国梦”呢? 这又牵涉到了美国早期的历史和美国移民等文化背景知识。所谓的“美国梦”就是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实现享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创造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Tony 到美国的时候一无所有,而他就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进取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实现了他的美国梦。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可以进一步阐释美国梦的含义:“from zero to hero”,“from rags to riches”,“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from nobody to somebody”。让学生领悟到,只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去奋斗就会获得成功。
(三)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用语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话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邓炎昌、刘润清,2003)
(四)非语言文化在课堂教学的渗透
作为形体语言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解读。例如,耸肩动作在英文化中表示“不知道、没办法、没希望、不理解、让步”等多种含义,在汉文化中没有这一身势动作。因此
中国人很难准确理解这一动作的真正含义。盲目仿效就容易闹笑话。又如,拥抱与亲吻在英语国家是常见的礼节动作,但是在什么场合用,对什么人用,以及对不同关系的人的动作差别何在等,都是没有这一礼节动作的中国人难以判断和掌握的。再如,美国人佩戴猫头鹰胸章表示崇尚智慧.可是视“夜猫子”为不祥之物的中国人就感到难以理解了。反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在汉文化中是能兴风布浪的神圣吉祥之物.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龙的雄姿。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在圣经中被视为魔鬼的化身。了解了“龙”与“dragon” 的文化差异才能理解中华儿女为什么将自己骄傲地说成“龙的传人”.也才能理解“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的含义。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这些都必须细致了解,谨慎模仿。
除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了解异国文化。例如可以收集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或者♛推荐学生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可以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结束语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웃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人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总之,如何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校语言过程中自然地吸收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这应成为我们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น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