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学校德育创新的灵魂
论文关键词:校本德育 德育创新 管理学校化
论文内容提要:建立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工作内容、方式和管理系统,实现德育创新,必须树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全新的学校德育工作环境概念,实现德育内容系统化与德育活动本土化的结合,形成校本德育的内容特色;强调学校在社区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动地位、专业地位和在育人工作中的权威性,形成校本德育的网络特色;按质量互变的规律,以量化管理为基础、定性管理为手段的弹性德育管理,形成校本德育管理的管理特色。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在ma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明确肯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风气的革命化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他殷切希望恢复“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的好风气。!’l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深刻认识到,能否有效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为此,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今天,教育创新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学校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不断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途径,都要与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学生对象相适应。但最根本的一条,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创新,要从学校做起;学校是操作德育工作的主体。
要实现德育创新.首先必须树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全新的学校德育工作环境概念。美国学者萨丽·鲍斯韦克指出,在欧美国家中,学校是分离于社区之外的,但课程却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中国学校建立在社区之中,与社区联系密切,可是学校课程内容却与社区要求脱节[为学校定期提供学生在社区参加服务活动的表现;定期向教育、文化主竹部门❣提供社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依法经营的情况,严防未成年人进入社区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向所在社区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建设和评比,促进家庭生活氛围的现代化。这就是校本德育要求于社会的:以社区为依托。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学校德育创新提供了不竭的资源。"
其次,强调学校在社区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动地位和专业地位,在育人工作中的权威性,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工作区别于过去‘·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发挥学校主导作用”si的育人网络的重要特征,是实现德育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
学校是社区中最专业化最主动的德育工作实体。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被誉为人字第一号工程。学校内部有健全的校、处级、年级、班主任德育管理体系,牵动着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各级社区教育协调组织。家庭、社区、学校三方教育力量中,学校不仅是主导,其主动地位、专业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学校必须主动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社区两个文明做出积极贡献,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t}.mt要,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学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以学生促家长的形式;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的形式;为社区培i)”文化活动骨干;向社区成员通报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和德育信息;发挥校长和学校教师在社区的非权利影响,沟通学校与社区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学校德育工作与社区工作紧密衔接等等、。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经过实践,德育创新的效果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三,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强化育人效果的目的定位,使校本德育区别于传统的“教育为地方自治之本”的观念,从而确保学校全力集中于教书育人,为德育创新提供了经济和人力保障
以优化育人环境带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衔接的局而,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而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校本德育的这一目标,区别于明朝以来把学校作为所在地区道德与精神文明讲坛的观念,也区别于二三十年代陶行之在晓庄师范进行的,以学校办社区的实践。校木德育的目标在培养面向现代化、而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通过“育人”来间接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是要自办社区,管理社会。
学校在社区中又是法人,其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开放德育工作,不等于放弃德育工作;利用社区资源,不等于放弃学校资源。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导。学校只有全力集中于优化管理,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第四,德育内容系统化与德育活动本土化,是校本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又一重要特征.也是学校育人主动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具体体现.是德育创新的源泉。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人学。.,p1学生来自学校附近,学生的本土化是由学生成长规律决定的,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传统的生活观念和师范院校定向招生的政策使教师教书儿乎也是在自己的家乡,教师的本土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然而,由于学校教育分学科授课,课堂主渠道的德育内容相当分散,以活动为主体的德育内容相当零乱,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自ข己思维方式的限制,确定的德育主题内容空泛,形式单调,更少利用到社区教育资源,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隔离,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力量。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本土的德育资源,越是符合创新德育工作要求的情景性和结构性要求。我们认为:确定德育共体内容和时机最恰当的场所是处在特定社区的学校,最合适的人选是教师,最生动直观的德育教材是包含德育信息的乡土传统的人和事物;校本德育强调,在学生受教育期间,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直观到理性,系统规划,逐步加深德育内容,最后以知识和理性促成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向以勤俭、诚实、公平的传统美德为基础的‘’四有”新人的方向发展。离开了学校德育内容的系统化与本土化,就丧失了校本德育的针对性,便谈不上创新。第五,按质量互变的规律,以量化管理为基础、定性管理为手段的弹性德育管理,是校本德育管理的具体形式,是激励师生员工投身德育创新的直接动力。
竹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使之符合管理者的意志,达成工作目标,是被管理者行为的导向标志。德育管理是学生行为的导向标,是班级建设的指挥棒,是学校德育决策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规范。它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德育网络运行状态的反馈认定,对相关组织工作人员工作过程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的界定;二是对德育对象: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水平的控制与信息反馈。德育工作是巨大的系统工程,结果如何,关键在过程质量;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充满量与质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校本德育遵照这一规律,建立对学校、年级、班集体德育过程以址化指标为基础的考核,辅之以定性考核,促成班级建设和良好的校风建设的实现;建立以学生日常表现为基础的操行等级量化考核实施办法,促成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从而最终促成德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