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高职院校在校生逐渐占据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近一半。随着高职学生人群比例的不断增高,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会更深刻地影响民族国家的未来。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应用性专门人才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并以其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养影响整个社会环境。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的主要问题及其特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ฟ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表现出了不关心、不喜欢、不理解的特点。不关心。许多学生目标明确,那就是学一门手艺好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对除此目标之外的科目态度冷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课程是浪费时间。而国家是依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的,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也是全方位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舍弃了全方位的培养方案,选择将自己培养成了真正的工具,这就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不喜欢。一些学生只偶尔在课堂上的表现出对某一案例或某一兴趣点的短暂关注,很快关注点就出现转移。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在非公开场合明确表达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老师在他们眼中甚至成为了说服者、说教者,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师生关系有损伤。学生也不喜欢理论性太强的课程,这与高职学生更倾向动手或实践有关系,其他方面在下一段里详细谈。
不理解。不喜欢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学生不喜欢过于理论性的课程,这个与不理解有一定的关系。高职学生生源相对多样化,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一方面在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上有差距,另一方面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媒介和负面信息的干扰。学生的理解和观察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且教师需要依自身的人格影响力、说理的逻辑性和信服力去对抗学生接触的其他人群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两者在学生心目中斗争的结果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意义
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关心、不喜欢、不理解,从根本上说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意识的缺失的问题。人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主动性和自为性。人的主体意识就是对主体性的反省和认识,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就是主体意识的突出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依照目的激励自我学习活动,构建学习实践的意义。而学生主体意识的缺ด失将会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能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成就感,更没有能力掌握正确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主体意识为什么会缺失?
这就要从课堂教学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的因素,受教育者的因素和教育中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当为学生在理论课上主体意识的缺失担负主要责任。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师的言行,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自我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学校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毕竟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急剧增加,知识的个人占有或者垄断被打破,学生眼中的教师的神圣性消失。这就要求教师从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做起,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以谦虚的态度争取学生,以高超的技术引导教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征服学生。其次,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角色定位不准确。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教师的独角戏,而不是师生互动的舞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最终标准,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地争取学生的配合,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由说服者转变为讨论者和引导者,在交流中发掘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加以引导;由灌输者转变为灌输者和渗透者,以春风化雨般的教化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教育体验;由教学任务承担者转变为教学任务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教师以更主动灵活地方式策划课堂,以参与者之一的身份进入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发挥自主意识的空间。
此外,教师对教学中介缺乏合理的组合、运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认知体系❥衔接不当,特别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缺乏创造性;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变化;教师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从实践中学习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教师及其可操控因素探索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途径。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观察、认识、分析问题的工具。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实践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达到不教之教,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依然要以教师为引导,这是因为教师有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观察更加客观,对社会行为的把握更有原则性,思考问题也更加理性,所以必须以教师为引导。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教师的教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学才算完成了教育的第一步,即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这个转化也是达到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教育的第二步即学生的自我教育必须以ฐ这个转化为前提和基础,因而非常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教育目标是以主观意识的形式表现的,教学过程也表现为思想的交流、影响,思想意识贯穿了整个的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就远远比其他学科显著。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上的交流,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增强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纠正,那么无论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对实现教育目标来说都毫无意义。
以实现教学目的为标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着教学目的的实现。因为教学方法是教与学沟通的纽带,教学方法的匮乏或者僵化必然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丰富课堂组织形式。转变单纯的讲授式课堂组织形式为互动式的、实践式的课堂组织形式。讲授式可以通过灌输法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但是单纯的讲授式容易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喜欢交流以及高职学生偏向实践的个性特质。而且,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二,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丰富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近期学习状况,并从中发现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现代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情景教育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都可以通过优势互补,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在多平台的综合运用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