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效能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摘要】政府行政效能是政府贯彻执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行政效能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行政效能受到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挑战,也受到自身局限的束缚,所以,各级政府不仅要强调把每项法律、政策落实到位的行动力;更应该强调以创新为驱动力,积极转型,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政府执行力 职能转变 法治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政府行政效能面临的挑战
市场化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挑战。第一,对效率的追求。市场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逐利,而获取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效率。“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产力。”所以市场主体通过优化结构、减少层级、构建信息平台、进行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提升效率。而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的监管者更应该适应市场对效率追求的需要而进行积极地转型。已经进行了七次的行政审批改革让政府不仅剥离了很多政府应该放手的权力,也让政府职能部门的运作更加优化。但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不够彻底,离老百姓满意的政府仍然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在追求政府效能的路上还需要不断地努力。第二,对成本的控制。长期以来,政府作为公权力部门总是习惯不计成本地维护公共利益。正是这种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和效率的行事方式,让很多资源白白浪费,也让政府的公信力一点点丧失。所以,政府作为代表老百姓行使公权力的部门要像企业控制成本一样,用尽量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第三,对规则的遵守。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为了保证公平竞争,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尊重规则、服从契约。我国虽然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政府部门的职能涉及到全国80%以上的法律,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把人民的意志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的价值。敬畏法律、尊重规则既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它能够让政府明确责任,也能让政府排除过多人为干扰,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履好职、尽好责。
全球化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挑战。一方面,治理理论的更新。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政治的全球化。我国加入WTO表面上看是经济上融入世界,其实最大的考验是对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必须面向世界,在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创新、人员素质和方式方法上逐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另一方面,国际形象的树立。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外部环境也变得纷繁复杂。所以,一方面我们仍需要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增强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国以更加规范、更加廉洁、更加务实、更加负责的形象赢取其他国家的信任,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上的硬较量,更是制度环境、文化优势的软较量。而政府执行力则是大国形象最直接的体现。
信息化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挑战。第一,新媒体挑战政府的舆论主导力。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由政府和主流媒体控制信息主导权的传播途径,让普通大众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特别是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府对待媒体的态度和掌控信息主动权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而政府执行力的效果在新媒体的放大作用下会变得难以掌控,所以对传统意义上只负责“执行”的政府来说,提升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挑战成了当务之急,新媒体也成为了督促政府行为更加规范的驱动力。第二,信息化对传统体制的挑战。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的核心内涵,它不仅带来了执行的高效,更挑战着传统的政府层级体系。过去的条块结构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带来的直接、迅速、透明的种种需求,所以减少层级、资源下沉、快速回应、资源整合、服务跟进成了现代政府转型不得不面对的实质性问题。而对政府行政效能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对象对政府服务水平、治理能力的满意程度。
民主化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挑战。一方面,利益协调机制难以适应利益多元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社会阶层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去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成了考量政府的重要内容。公共利益不再是特指哪个阶层的利益,而是一种博弈之后,能够保证相对公平的利益平衡。在政府的各项执行中不仅牵涉到内部的多元主体,也牵涉到外部的多元主体,要提升执行力,唯有把握好利益这一执行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束缚了多元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利益胶着的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主体诉求的多元化,所以,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回应滞后性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通过构建更加开放的机制让更多主体参与到决策和治理中来,让传统的管 ϡ理体制逐步向扁平化、信息化、透明化、无缝隙化进行转变。
政府行政效能存在的问题
决策层面。第一,随意化。随意化就是对政策执行缺乏刚性的约束,从而导致执行偏离目标要求。最近几年,从房地产调控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从食品安全问题的屡屡曝光到矿难的频频发生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央的一些决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要么是因为地方存在执行的实际困难,能拖就拖;要么是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利益损失,能躲就躲;要么就是政策执行者对政策重视不够,能磨就磨。随意化的背后就是地方保护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一旦让刚性的制度有了弹性,执行的效果就会千差万别,政府的整体效能就难以体现。第二,机械化。机械化就是不实事求是,逾越地方实际搞一刀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人口构成、经济基础和社会氛围,中央的政策针对不同的地方应该有所差别。比如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如果地方政府缺乏对本地文化资源、地理条件、风土人情的认真调研和掌握就很容易在规划上陷入千城一面的误区。那样的城市既看不到它的活力,也看不到它的历 ☺史,更不要说对文化的传承。
运行层面。第一,职能分工不清晰。由于我国对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职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再加上党政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现象,难免就会出现各种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也造成各种公文、考核、检查繁杂交叉,影响了政府整体效能的发挥。并且各同级部门之间缺乏一种有序对接、灵活机动的组织结构,很难适应和应对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所以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从内到外构建一种良好的合作与互动,需要在放与管之间寻求一种良好的平衡,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第二,执行标准不统一。法律是原ส则性的,但原则性的内容里涵盖了法治的精神、法治的伦理、法治的逻辑,所以树立法治的思维才能让执行不偏离轨道。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很多法律还是以部门立法为主,难以跳出部门利益的怪圈,法律打架的现象不可避免。再加之法律规定不够细化,导致各地、各部门在执行同一部法律的时候出现了千差万别的结果。第三,信息不共享。虽然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都是在为整个国家的运行服务,都是在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在发挥自身的职能,但由于分工的不同,无形中就形成了资源壁垒。如果缺乏统筹的意识、缺乏共享的平台,就会因为部门间的相互牵制,从而损耗了政府的整体效能。第四,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时候提到政府执行力首先想到的就是速度。经济发展的速度、项目推进的速度、工作成效的速度等等。但这种只看结果的思维方式往往把我们拉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境地。比如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城市漂亮了文化丧失了;总量上去了差距拉大了;人民富裕了矛盾增加了,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就在于缺乏统筹的思维。所以我们需要在GDP之外更多去关注民生、社会、环保、文化等方面的指标,实现“五位一体”共同推进。第五,责任追究不全面。政策缺乏延续性,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也滋生了很多的腐败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行政问责体系,但对问责的内容、问责的力度、问责与其他法律责任的有效衔接、问责后续管理都还不太完善。存在着出了问题才问责,决策失误少问责;在职官员易问责,退休官员少问责;作风纪律❤多问责,工作效能少问责等现象。所以,只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才能让各级公务员勇于担当,在权力面前有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