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吴忠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紧扣地方经济建设的新特点、新需求,重点支持地方优势行业、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及依托大型核心企业供应链和为其提供ญ配套服务及产品供应的中小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
一、基本情况
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督。辖区中小企业大部分采用个人和合伙制,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银行无法有效的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掌握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并且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大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难以通过资金账户监控其资金的实际用途和去向,容易出现授信实际用途与约定用途不符、资金流向和资金回笼均无法控制,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信息不对称,关联风险较大,加大融资难度。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没有经过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盈利能力难以预测,产品质量较差,产品老化,档次低等问题严重,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关联方较为隐蔽、关联交易较为频繁、关联风险不易被银行监控和管理,银行承担的风险难以估计,加大了融资难度。
限制型行业转型慢,融资困难。从青铜峡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由于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缓慢,高耗能的冶金、电石、水泥、造纸等企业占据青铜峡市中小企业的绝对比重,而这✍些行业又属于金融机构投放的限制性行业,企业融资困难。
三、政策建议
不断提高小企业自身素质。首先,中小企业应克服自身的缺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并按现代企业制度挖웃掘内部潜力,按市场规律发展经济,重视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完善财务管理,提高核算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争取银行对客户的支持。其次,在用人机制上,设计合理的工资奖金分配办法,健全职工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吸引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切实加快信用体制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适当鼓励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由政府组建产权清晰、职权分明、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高效率担保机构,既能体现政府财力作为支撑的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发挥市场灵活运作优势。其次,鼓励发展信用中介体系。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服务、会计、律师、技术、培训等服务。再次,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制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策,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或职能,有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着眼点应首先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针对辖区实际,可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总体政策指导,结合区域现有法规、制度和中小企业市场现实发展状况,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法规、制度;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管理等方面ล的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的改善。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在金融领域要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发展,鼓励制度创新。地方政府则应为区域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资金,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一是认真执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调查、风险分析、贷款发放和收回、贷后管理、风险资产处置等环节的尽职要求,坚持风险覆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中小企业贷款的良好质量。二是完善贷后管理机制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强化内控制度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确保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对欠钱不还、逃废债务的当事人要在媒体予以曝光,健全和严格相关法律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建议政府定期评估并建立本地区的成长之星客户,红名单客户以及黑名单客户制度体系,为银行合理授信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发挥征信职能,深入推进担保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采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机制。开展创建信用吴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2]李旭旦,《金融聚集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4期。
[3]万红,《美日欧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比较研究》,《西部金融》,201♋0年第3期。
[4]周夏沛,《金融资源供给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选择》,《西部金融》,2009年第12期。
[5]朱建芳,《中国地区金融差距变动趋势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