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提要:存在较严重的不公平,从动态来看主要是由于财政体制教育投入所致。教育公平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最终手段,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作后盾☮,人们只有受过教育才能获得较高收入,因此,教育公平是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最终目标。针对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认为应以教育公平为本来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
关键词:教育投入;教育公平;和谐社会;教育社会回报率;无差别教育
一、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
邓小平同志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但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甚至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教育不公有社会分配不公的因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滞后于体制改革,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分析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结构分析
二、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
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十五”计划里有关教育指导思想中首次提出来的,今年两会期间它成为代表和委员们以及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公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因为社会公平包括第一层次的机会平等和第二层次的收入公平。机会平等的最低要求是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机会,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人平等的起点,更是社会公民基本人权的体现。没有这最底层的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的公平。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就应享受教育权尤其是义务教育权的人,因教育不公,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对他而言还谈得上什么后来的机会平等和收入公平?更不要奢谈他将来能够公平地对待社会而不会对社会心怀不满?尤其是有朝一日当他手握权力之时,不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其实,现在社会上除了有59岁现象之外,已经出现了29岁现象,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不公对社会公平产生的负面。教育公平还是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最终手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经济学家曾问来华访问的瑞典税务专家他们国家采取什么税收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的?答案却是“我们国家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是教育,不是税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是运用教育而不是税收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就是注重利用通过给低收入者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的相应教育机会来治贫,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产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所以说,只有教育公平才能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只有教育公平才是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最终手段。教育公平更是和谐社会的根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需要强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作后盾,即属于橄榄型收入社会,全社会只有少部分的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大部分是中等收入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ด创造出大量的中等收入人群,大量中等收入人群的涌现有赖于全体公民接受良好的教育,起码应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国外学者用50个国家的数据做了相关统计和,其结果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此外,通过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序的物质资本回报率和教育社会回报率的对比发现,教育社会回报率远高于物质资本回报率,投资教育特别是优先投资义务教育效率最高。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海克曼对中国的人力资本投入进行分析,提出中国教育投资的真实经济回报率可能高达30%-40%,教育投资的和实践揭示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正相关。没有教育公平,公民就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社会就无法创造出强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和谐社会也将失去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作为,教育公平理当是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最终目标。
三、以公平为本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
在任何,教育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是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
(一)教育公平是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价值理念。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形式,它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公共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依靠市场难以满足,必须通过政府财政来提供。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品,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责之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并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教育体制。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社会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事务的行为,地界定各级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逐渐向培育市场环境、调控市场运行、维护社会公平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等方面转变。财政是政府的经济活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必将引起财政运行范围、方式和目标的转变。针对教育投入,借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的经验,首先重点倾向基础教育,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分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以保证国民接受大体相同的基础教育,体现公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才逐渐增加对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投入。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前提。教育投入体制的诸多,都是由于依然存在计划经济年代下的户籍管理的属地管理原则的教育体制以及“精英教育”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这与社会城市化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及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教育和教育政策首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改少数精英教育为“大众无差别教育”。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圣人就曾说过“有教无类”的话,今天这“无差别教育”的教育理念理应得到更广更好的传播,要把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础性目标,持续增加国家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在公平、效率、自由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中,教育政策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政策价值目标,这种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也将♂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的前提和依据。 : [2]教育的公平之痒[N].南方周末。2005-3-10.
[3]两会代表谈教育[EB/OL].新华网,2005-3-7.
[4]朱四倍。期待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N].京华时报,2005-2-21.
[5]单惟婷。财政与税收[M].中国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