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导向转变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4-12-27 06:22: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体育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它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战略,其内含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转型实则是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变革问题,这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走向和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并对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即明确体育产业发展导向并建立相关机制体制,增强与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适应性,彰显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内生需求,也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一种必然。

一、体育产业发展导向由体育产业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体育产业发展导向是指体育产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即体育产业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或应该取得什么样的目标。显而易见,发展导向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而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等体现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问题,前者决定后者。体育产业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引导、驱动、协调、规范等功能,由此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导向具有动态性,如同社会生产方式一样,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势必会根据自身内在矛盾及外部环境(主要指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体育产业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是引起体育产业发展转变的根本性因素。

(一)体育产业发展导向以体育产业属性为基础

体育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根据体育发展史分析,虽然对体育起源于劳动或游戏,发轫于军事或祭祀等没有明确定论,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却早已被人们所认同。我们面临的事实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刻改变了体育的功能、性质和发展状态,它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范畴,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并随着体育产业分工的细化、产业链条的延伸,衍生出了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旅游业、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会展业等一系列新型的产业形态,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作用日益显著,而且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其本质功能是无法改变的,更不能抛弃。就此而言,体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一般经济产业,它是兼具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综合体,既是经济产业,更是民生事业。这就意味着,体育产业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实现与提高经济效益。正是因为体育产业具有社会性属性,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不但要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需规律,而且要遵循社会公益事业的应有规律,不能完全实行市场化,把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衡量体育产业发展的唯一尺度,即不能把体育产业发展目的定位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体育产业发展导向应根据社会经济条件来调整

不管是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还是体育产业发展导向,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根据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相关因素的变化来选择和确定。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发展导向的确定必须与整体社会运行相契合,与整体社会环境相符。这同样需要从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从体育产业经济属性来看,经济存在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方向等的变化都会反映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上述因素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深刻影响着体育产业的组织方式、结构层次、发展速度、发展空间等。体育产业只有保证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发展速度的同步性、发展规模的适度性、发展政策的配套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条件才能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正能量和发展红利;反之,则可能成为阻力。从体育产业社会属性来看,体育产业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对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上。对于人而言,生存永远居于第一位,体育需求是一种发展需求或享受需求,位于生存需求之后,人们只有解决了温饱等基本问题后,才可能产生包括体育在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事实上,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自身消费能力提高和体育产品供给增加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条件的实现都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提前,个人消费能力不足和社会体育产品供给匮乏都会影响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此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条件、科学技术等也都会对体育产业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前提,体育产业只有实现了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契合,其发展导向的确立才是科学的。

二、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发展走向的确定

经济新常态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和战略目标,它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转型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质上,经济新常态是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改进,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发展方式等的变革与优化。在此背景下,体育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必须明确发展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任务,体育产业发展导向将重点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性

经济新常态之所以把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动力切换、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重要发展任务,实质是中国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倒逼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然。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总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物本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生态等的平衡,陷入了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支撑、发展难以继续的困局。如何减少环境破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社会、生态等的平衡协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亟须解决的共性难题。经济新常态倡导的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动力切换、产业结构优化已经不再是数字经济,而是平衡经济内生经济可持续经济,前提和原则就是要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中得到反映和落实。体育产业虽然属于低碳产业,但如果发展导向发生偏离、发展方式不科学,也同样会产生与经济新常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甚至陷入新的发展困境。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经济社会转型期,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理念,把生态性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予以保障。

(二)融合性

融合性强调的是不同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追求的是各产业之间的互促共进与共生共荣。经济新常态中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强调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实现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还指向通过加强不同产业的联动发展,催生出更多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形成改造后的现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拉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学术界和决策层对这一问题已经形成一定共识,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中明确了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目标和配套政策。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体育产业通过与旅游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进行产业融合,也已经形成了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演艺、电子竞技和体育电子商务网站等新兴体育业态。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融合性并不是经济新常态的唯一产物,或者说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是由经济新常态催生的,而是说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背景下要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人本性

人本性即民生性是体育产业社会属性的本真形式,要求体育产业发展在满足人们体育需求方面发挥更大功能。传统物本经济的发展,由于过度追求资本效益或经济效益,在不同程度扭曲了经济发展为人性的本质功能,导致物本性过多地充斥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被严重削弱。表面看来,经济新常态的目标在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对人的发展的条件创造和保障,使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提供更丰富的条件进而引导、保障经济发展成果为更多人享受才是推进经济新常态的真正目的。缘于此,有学者提出要引导体育产业由竞技体育传统体育经济体育转向民生体育,认为体育产业发展导向的最终归属应是逐渐实现体育价值的理应回归,从思想上向体育人文价值观转变,并确定其重要地位,落实到民生体育需求最大化满足的层面。

(四)社会性

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性主要是指体育产业发展推动的主体问题,即体育产业发展主体要由政府单一主导向政府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转变。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它必然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值规律等来引导其更加规范化发展。按照经济新常态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完全依靠政府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必然难以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定会越来越突出,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影响巨大,体育产业发展也确实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培育和政府治理等的决定,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方面,目的在于构建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微观领域干预,以政府治理的有效性来增强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上述政策的落实,无疑会扩大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激发体育产业的发展活力,引导更多企业进入体育市场参与公平竞争。

三、基于经济新常态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以人本理念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体育公共服务建设

中国体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强力主导和相关机制的约束,体育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以往实行的以创收增资为目的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导致体育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等水平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确实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也是事实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也逐渐显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中国体育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十分不匹配。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产业战略地位的提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机制体制的创新,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发展水平的跨越,这也是体育产业空间扩容和经济功能强化的根本途径。因此,中国体育产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向高端文化产业、新兴现代服务业、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方向迈进,深度挖掘体育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以产业链条的拓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来增强体育产业的辐射功能、带动动能,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这就决定了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同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是衡量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产业特有的惠民性、全众性决定了它比其他一般产业具有更强的社会功能和人本诉求,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实,从经济新常态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本导向来看,体育产业的民生性已经不局限于体育产业发展对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更要延伸至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就业机会的扩大、劳动收入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这就要求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兼顾多种主体利益的平衡与满足。其一,要兼顾好地方居民切身利益。一方面,在体育项目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体育产业发展和地方生态环境相均衡,不能以破坏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实现体育ร产业效益的增加,这种物本主义发展模式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必须予以摒弃。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体育项目开发造成的失地居民的土地补偿和再就业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标准和相关监管机制,所设定的土地补偿标准要充分考虑居民个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成本要素,不能简单地以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作为参照依据。对于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要做好科学安排,简单的土地补偿并不能长久地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保证合理的可持续的劳动收入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其二,要确保消费者利益得到合理满足。既要开发出更丰富的与人们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健康产品和项目,使人们的体育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又要保证体育产品或项目价格的合理性,扩大体育产品或项目消费的普遍性。其三,要增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健康权和生命安全权是人的最大权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超前设想、超前设计、超前建设,甚至超前消费理念,把安全理念融入项目规划、项目论证、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施工监管、产品管理和使用等过程,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构建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体育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跨界融合、联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是要做好三方面的努力。(1)扩大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维度。目前,体育与旅游、文化、传媒、会展、现代服务业、休闲娱乐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其发展不平衡、合作深度不够、合作领域不广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不管是在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还是与其他行业、区域的合作都应该有更大突破。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平等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必然会迎来良好机遇,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会进人体育市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的扩容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对象趋于多元。体育产业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联动,催生和推进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影视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广告业等的发展。(2)破除体育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打通体育产业联动发展通道。制度障碍和由此造成的资源流动阻隔被视为是包括体育在内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阻力。事实上,制度障碍或政策藩篱只不过是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主体利益争夺的制度表现形式,其均源于以成绩(主要体现为经济和政绩两个方面)至上为主要特征的相关考核体系的缺陷。这种考核体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体育发展主体对政绩的追求,而忽视了体育的本质和应有功能,忽视了人文指标和民生指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相关考核指标体系也必须转向对人发展的关注、重视。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来看,要减少和消除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利益分歧,人的发展水平应该是最为科学的检验标准,由此而言,应该以建立人本的考核指标体系为切入点,破除不同区域、行业政策壁垒,破除投资和决策的路径依赖,建立有利于体育资源合理流动的机制体制,进而建立更加完善和广阔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3)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中国体育产业市场不够成熟、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不管是体育产业自身的科学发展,还是体育产业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融合发展都必须正确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的国情和体育产业的民生属性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市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协调等功能必须得到合理的发挥,完全依靠市场竞争的体育产业必定会走向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和对民生需求的偏离,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必将会因为政府不到位或作用发挥不充分而难以推进。

(三)加大农村体育市场开发,扩大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城市体育产业与农村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共同体。长期以来,在城市决策倾向的影响下,城市的体育资源、发展环境、发展政策和发展水平等远远优于农村。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失衡并不是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不能实现经济新常态的目标,体育产业发展亦是如此。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发展环境的优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深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日益强烈而且彰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加强对农村体育市场的开发,既是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求的人本诉求,也是扩大体育发展空间、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课题。首先,要完善农村体育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体育发ฌ展的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企业登记政策等,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鼓励、引导和支持更多的企业投资农村市场。其次,要加强体育市场主体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由原来的政府单一主导转变为政府和多种市场主体共同推进。农村体育市场的开发,更需要有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并发挥更大作用。这就必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为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创造有利条件;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条件符合情况下,支持相关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相关企业和项目予以贷款贴息和项目资助;要鼓励和扶持体育相关社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发挥它们理论研究、制度执行监管、项目调研、政策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最后,要注重挖掘乡村体育文化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它们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体育运动或体育文化,这是该民族和区域风俗、文化、精神与智慧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通过挖掘少数民族及相关区域的体育资源并与旅游资源等结合起来,开发设计出丰富的旅游产品或项目,不但有利于传承、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而且还可以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及相关经济的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