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的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ว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好课程,再一次成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的角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 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应当看到,在新课程方案全面实施、新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½平,越来越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我认为,面对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认识、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第一,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的责任,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首先自身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信真懂,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才能够在课堂上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并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进一步领会教材精神,钻研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教材不仅增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内容,而且对各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这就需要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了解中央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深入学习、刻苦钻研,掌握课程的主题、主线和特点,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等重要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确保新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实施。
第三,进一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在课堂上以自身的魅力和能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方法,而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和道德素养,争做教书育人的典范。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就是使广大学生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育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是90年后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已经与以往的学生有极大的不同。他们往往个性鲜明,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发展,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教师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是发挥其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其次,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过去在教学中,我们一般是把学生单纯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对象,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观念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我们应当根据“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再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到学生体现其主体性的切入点。落实教育客体成为主体的观念,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是教学的准备工作,还是教学的实施,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设计。教师应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尽量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在主体性的发挥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3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方案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体系,很好的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科学性的要求,新教材的质量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些都为新课程方案的推行和新一轮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不能不承认,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各类课程中逻辑性、学理性较强的课程,要把它变成能够吸引学生并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坚持如下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要坚持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原则。新教材是我们授课的基本依据,它是由全国的多位权威和专家共同编写,并经中央审定的,可以说集中了广大教师、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对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主题主线、基本内容、主要特点等有具体的了解,吃透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但这里所说的紧扣教材,绝不是仅仅是依赖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说在教学中要以教材内容为本,不能为了课程的吸引力等因素脱离教材夸夸其谈。
二要坚持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原则。新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但教材的作用和功能是潜在的,需要依靠教学体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有限的学时中很难将教材所有内容全部呈现,而且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未必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促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对于新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要坚持教学内容“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而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介也不断的接收到这些知识和信息,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对很多新生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刻,甚至会有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尤其要注重“三贴近”的原则,针对这些热点、焦点和疑点进行备课和讲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4 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闷枯燥的教学状况,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总的原则就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是在课堂上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从课 ت前的准备、课堂的讲授、教学的形式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都体现着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当的方法,是提高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前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热烈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在知识的层面,而且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重视教学形式的更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辅助手段。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调呆板的形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在新课程教学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努力创新,精益求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
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教学即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若干的实践活动,以深化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两类。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即留出一定的学时,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和党的相关文献、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影视资料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即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感受理论的力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新课程℃方案全面实施之后,从教学的各个要素着手,充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大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切实的启发和帮助,他们就会愿意接受、真心喜爱这门课程,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华,陈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2]王炳林.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3]王立仁,孟晓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