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书法欣赏中的书体知识

时间:2024-12-26 01:49: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书法欣赏是同其他艺术欣赏类似的一种艺术认识、认知活动。当我们在博物馆或美术馆参观书法展览时,常常被作品中的线条所吸引,由于书法的艺术化书写特性,欣赏者往往不会过于关注一件书法作品所体现的文字信息,而是去体会诸如用笔、线条、空间等书法本身的艺术语汇。当然也有很大部分的一般欣赏者迫不及待的去破译作品中每一个艺术化的汉字,认为只有认识了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才算是看懂了书法作品,心里才能踏实。

就文字的辨识功能来看,楷书和隶书字体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字形很相近,比较容易辨认{而篆书、行书则不太容易辨认,特别是草ช书,那满篇龙飞凤舞的线条,经常会让我们感到一头雾水,甚至眼花缭乱。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问韦利,学会欣赏中国草书需要多长时间,韦利回答说:“五百年”。当然,欧洲人毕竟同我们存在种种的文化差异,然而,韦利所说的“五百年”并未做任何夸张,甚至说的有些保守。可见,书法这门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西方人眼中具有何等的难度,也可以看出,欣赏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鉴于一般欣赏者欣赏书法的文字辨识水平,以及为了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艺术欣赏境界,本文按照篆、隶、楷、行、草的顺序,把这五种主要书体的源流和特征作一简要描述,以供参考:

一、篆书

篆书包括甲骨文、大篆、钟鼎款识和小篆。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大多是一些h辞,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线条多方折,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所以其线条多有瘦硬、劲健感,字体的结构一般变化很大,布局多依照甲骨的大小和形状刻写,笔画多的字写的大一点,笔画少的相对小一点,且经常一个字有很多种写法。甲骨文总体呈现出的是一种随物赋形的巧妙和原始象形的自然美,现在的书法家们以甲骨文为依托进行的书法创作大抵也是体现这种古朴自然的美。至于甲骨文的辨识问题,以及其所传递的其他信息,从早期著名的“四堂”、罗雪堂、董彦堂、郭鼎堂)到现在众多的研究者,都一直是被关注的重大学术课题,本文暂不详述。

大篆,也叫籀文。相传为太史籀所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大篆十五篇已经失传,今天我们研究大篆通常以《石鼓文》为范本。石鼓文是先秦时刻在石鼓上的文字,是目前发现的大篆的唯一法则。自石鼓文后石刻文字大量出现,石鼓文成为石刻文字的先祖。石鼓文的解体布局,已经脱去了甲骨文的质朴原始,呈现出一种纵有列,排有行的整齐风貌,而且可以看出刻写者已经有意识地去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关系,笔画多的字尽量写的紧一点,笔画少的字尽量写得松一些,整体阵容严肃庄重,线条含蓄均挺中又显露出凝重流畅的意味。

钟鼎款识,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分为乐器和礼器,钟属于乐器,鼎属于礼器。钟鼎文也就泛指一切青铜铭文了,这些铭文中,字凹下的叫款,凸出来的叫识。字体有象形文字、大篆等很多种,艺术风格有的还带有甲骨文的质朴自然,有的已呈现出工整典雅的风貌,有的甚至出现向小篆过渡的端倪。

除甲骨刻文、钟鼎款识之外,现在能看到的大篆文字的遗存还有:商代甲骨上的朱墨书、陶片上的墨书,战国竹简上的朱墨书及中山玉器上的墨书等。这些书写文字与刀刻、铸造的文字风格不同,尖笔错落,笔划圆融一些,别有一番风貌。

小篆是指秦篆,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把各国文字加以改革,形成统一的字形,这就是小篆。从秦代的诸山石刻中可以看到,小篆的写法迂回缓慢,笔画比较均整,结体更为规范,沿着石鼓文的脉络发展,在承袭其整穆庄严中又多了些婉转流畅。秦以后,小篆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汉代小篆现今看到的多是题字碑额等。唐代出现了专门研究篆书的李阳冰等,现在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刻石遗存。宋代之后写篆书的人越来越多。

二、隶书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化圆为方”而形成的一种书体,相传是秦朝时一名叫程邈的狱吏创制,他简化了小篆的笔划和结构,使这种字体书写起来非常方便快捷,由于这种字体被办公文的徒吏广泛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上个世纪,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一批竹简就是由篆到隶的手写过渡体,是自古以来首次发现的秦简。这种墨书隶体,从字体结构来看,已经打破了篆书的象形文字。隶书的笔画也不同于篆书的圆转环迭,而变修长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整齐美观,运笔娴熟,由缓慢变为急促,线条活泼简洁。到两汉时期,隶书开始逐渐脱离篆意,发展成为官方文字并大行天下。东汉时,随着刻碑颂德风气的兴盛,隶书也出现了瑰奇伟丽、异彩纷呈的局面,这时出现了一批丰碑大碣,如:

《乙磺碑》《礼器碑》《史晨碑》,这三碑被誉为“孔庙三碑”。此外还有被康有为称为是“隶中之草”的《石门颂》,也叫做《杨孟文碑》。相传当时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了石门通道,汉中太守王升为了嘉奖他而刻了此碑。碑文横无序。纵有列,字体开张,线条隐逸,后代人称之为“隶中散仙”。

三、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或楷隶、今隶。据多种资料记载,楷书是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来,始于魏而盛于晋。在一些汉、晋木简中出现的隶草字体,从形体和笔法上已经看出了楷书的雏形。目前发现最早的楷书遗迹是钟繇的黑迹,即后人所说的“钟体”,被认为是อ小楷成熟期的典型法帖。湖南耒阳发现的《谷朗碑》即是由隶入楷的一种过渡体。

东晋时期是楷书发展的盛期,从那时起,楷书碑刻也盛行起来,据其艺术风格,主要分为两大体系:魏碑和唐碑。魏碑的结体和用笔中还存在着一些隶法,风格朴拙,气质古野。如果说魏碑是以方严沉着的气势占据书坛,唐碑则是以疏追的形貌传世的。唐碑在继承前人书法的基础之上,非常重视字的间ฬ架结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潜心研究字♒体结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所创的字体至今还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摹写。

四、行书

据唐张怀谨《书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自正书后出现行书,晋代是行书的繁荣时期,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开创了行书的流美之风。和其他书体相比,行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定书写规则,如果字体写得规整一些,就叫做行楷;如果笔划萦连的多一点,就叫做行草。在书写时更容易彰显书法家的艺术风格。由于这一特点,行书被历代书法家所钟爱,自晋以后几乎没有不善行书的书法家。此后历代出现的行书精品更是举不胜举。

五、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两种。章草起源于秦末汉初,是由解散隶书演变而来,在带有隶法的笔划间已有萦连的意味。我们从出土的敦煌简、居延简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章草的笔法更多承袭古隶,学章草一般先学草诀。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传世第一件名家章草墨迹

今草,相传是后汉张伯英把章草之书变为今草,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之上,“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异合,数意兼包”。今草的书写速度更快,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顾盼呼应。“草贵流而畅”、“草以点画为情性”,书法家在创作时,将饱含的情感借助于线条的变化而跃然纸上,草书大家的作品都是颠逸恣肆,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其人也是浪漫、狂放、热情,如:张旭和怀素,被称为“颠张醉素”。

草书的盛行标志着书法已从使用为中心转向了注重艺术价值,真正成为了书法艺术。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各种书体的演变都是因革损益,遵循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只要我们熟悉了这一脉络,掌握了各种书体的基本知识,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就好像揭开了一层面纱,可以进一步展开深层次的书法欣赏活➳动了。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