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构建研究
"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湖北省属5所地方高校的调查研究,从当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探析关系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构建和谐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和谐关系;交往能力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习、科研、人生职业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原来单纯的导学关系正在面临挑战,有的演变为从属关系、雇佣关系,有的甚至发展到敌对关系。近年来,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冲突的“教师门”事件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将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何构建和谐的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现状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开办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水平较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主要对湖北省属地方高校中的湖北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5所院校的导师和硕士研究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中考虑了高校的地域分布,既有省会城市武汉地区的高校,也有省会城市以外的高校;还考虑了高校的学科特点,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理工类高校,因此被调查对象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导师与研究生彼此总体满意度状况
为了考查5所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总体状况,笔者分别在研究生问卷和导师问卷中设置了对彼此多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 考查研究生时,笔者在导师问卷中设定了对研究生的个人品德、学习态度、科研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尊重导师、职业规划7个方面的满意度调查。在列出的7个调查要素项中,从导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对研究生与导师交往中的各要素表示非常满意的,从高到低依次为:尊重导师56.4%、个人品德51.1%、交往能力35.1%、学习态度33%、自理能力33%、科研能力22.3%、职业规划21.3%。从调查的情况反映出,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偏低,满意率最低的是“职业规划”,仅有21.3%。特别是导师对研究生的“交往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总体不满意率则分别达到了4.3%和5.3%。
从调查结果来看,研究❥生对导师的总体满意率要高于导师对研究生的总体满意率。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地方高校的导师队伍作为一个整体来讲素质总体较高,而且正趋于高学历、年轻化,他们用自身的魅力和学识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素质令人担忧,特别是学生的交往能力、科研能力、未来职业规划等素质亟待提高。
3.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导师与研究生交往频率较低。导师与研究生最主要的一种交往形式就是见面沟通交流。本研究通过调查导师与研究生每周见面的时间数(以小时计算)来考查双方人际交往的频率。通过调查,从研究生的角度看,有15.9%的研究生认为每周几乎没有与导师见过面,有34.4%的研究生认为即使见面,也大都只有1小时左右,这种情况在调查问卷中的比例最高。同时,从问卷结果分析还可以看出,每周与导师见面时间在1~3小时(含1小时以内)的总共占63.2%。这说明,大部分的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见面时间还是过少,频率不是很高。
(4)导师与研究生传统的导学关系面临挑战。我国部分学者在研究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时提出了不同的关系类型。比如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科研合作关系等诸多关系类型,这些关系归结起来仍然是遵循“导”和“学”的规律。但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所谓的从属关系、雇佣关系等类型开始在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显现。从属关系表现在导师把研究生看作是自己的下属,不断安排研究生做学习和科研以外的私人事务。雇佣关系则体现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不少研究生不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师而是叫“老板”。而部分导师也心安理得的安排研究生为自己工作,同时按工作情况发放工资。调查中,有35.9%的研究生表示参与过导师的大量研究项目,有62.6%的研究生表示导师给的报酬“比较少”,“有时给,有时不给,不固定”,有18.9%的研究生表示导师从没给过报酬。这些现象都说明传统的导师和研究生导学关系正面临挑战。
(5)导师较少关心研究生生活。导师与研究生不仅仅是导学关系,还应该是朋友关系,他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导师除了在学术上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引导,还应当关心研究生的生活。通过对“导师关心研究生的生ห活情况”进行调查,只有28.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经常关心自己的生活,而认为导师只是有时关心自己的却占了54.5%。 "
二、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社会总体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旧的利益格局逐渐瓦解,而新的结构又尚未建立,各种矛盾会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结构多样化的现象会对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已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带来冲击。在调查中,在针对“你读研究生的目的”调查时,有59.5%的研究生选择“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只有12.1%的研究生选择“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时,有73.8%的研究生认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受社会风气影响很大。不可否认,市场经济虽然带来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但许多负面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在许多学生中间也有一定市场。
2.培养机制因素
一是导师配备机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导师配备,虽然有少数的高校实行双导师或者导师团队制,但主要是单导师制,即一个研究生只能选择一个导师,也就是说,研究生从进校选择导师以后,关系即相对固定,直到学生毕业,一般情况下不能任意更换导师。二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机制。师生互选一般在研究生新生一进校就进行,随之确定固定的师生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由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对称,许多研究生只短暂接触或者根本没有见过面,就定下了师生关系。这种“一面之缘”,甚至是“无面之缘”的结合,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为后来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埋下了隐患。由于无法充分的相互了解,不少导师与研究生因性格、价值观、处事原则、学术观点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而矛盾重重,使得师生关系面临危机。
3.师生自身因素
一是导师方面的因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个硕士生导师应该具有的素质。调查中有88.6%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但随着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导师数量已无法满足培养需求。为此,地方高校每年引进大批高学历人才补充进入教师队伍,有的博士一毕业就进入高校讲台,甚至担任硕士生导师。不少新聘导师没有教学经验、没有科研课题、没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历,这样的导师无法获得研究生的认同,直接影响到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二是研究生的因素。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生源质量与部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不乏三本院校以及专科毕业工作多年后再入校攻读的大龄考生。不少研究生在专业基础、品德修养、交往能力、自我期望等方面与导师要求有很大差距,没有高质量的生源,导师也很难培养出出色的学生。如果双方不能很好的改善自身因素,势必会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ฌ系。
三、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构建途径
1.更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更应该成为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的典范。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构建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导师应当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学术潜力、个人志向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方案,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培养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而不能片面的按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指导的所有学生。二是要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分歧,往往是因为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缺乏换位思考和相互包容的心态。
2.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的导学模式
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机制不合理有关,应当大胆进行改革。一是建立单导师指导与ツ导师团队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机制。单导师制受导师个人研究领域、研究项目、个人精力的限制,研究生获得的知识面、知识量有限。而导师团队指导,在同一研究领域或相近研究领域导师形成的团队指导下,研究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二是建立合理的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应当建立在相互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能急于确定。研究生一年级可主要安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不指定固定的导师。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相互了解,研究生可以更充分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选择适合的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状况,了解研究生的学术潜力,挑选到有培养潜质的研究生。
3.强化导师职责,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机制
在导师和研究生两个关系主体中,导师应当是主要方面,因为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为此,地方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导师队伍尤为重要。一是新任导师的资格要经过严✞格认定。新任导师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助教和协助指导研究生的锻炼,方能申请硕导资格。二是加强对现任和新任导师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三是加强对导师的考核,在导师的考核中要设定学术、科研、社会工作、思想教育等多种评价指标,既要考核其个人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还要考核其在育人方面的能力。
4.搭建有效沟通平台,丰富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形式
当前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固然与他们自身的原因有关,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导师与研究生沟通的主要形式就是个别谈话或者集体谈话。这种形式比较呆板,导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谈话内容主要是针对研究生近期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进行询问、评价甚至是批评。研究生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产生畏惧、惊恐和不安的心理,害怕主动找导师,师生交流质量不高。导师与研究生可以尝试借助一些沟通平台,采取一些轻松的平等的沟通方式。比如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举办学术沙龙、师生恳谈会,举办师生共同参加的舞会、体育竞赛、素质拓展等活动,既丰富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又缓解了彼此紧张的情绪,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