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5-01-13 17:03: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透视其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试图从政府、大学、社会三个方面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多元权力主体制衡关系。

[论文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困境 出路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剧了大学制度的裂变,引发了大学制度与社会转型的矛盾,使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面临着困境。本文试图解析这些障碍并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界许多专家和学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就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

1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藉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①。这种观点将现代大学制度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虑,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联系的大学制度。

2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宏观层面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总称;微观层面包括一所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体系,是维系一所大学正常运行和发挥职能的制度保障。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被许多学者广泛采用。

3 大学制度包括外部的制度,也包括内部的制度,是大学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有机统一,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主体性、开放性、人文性、卓越性四个特征。

4 应该从权利与义务之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诠释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现代大学制度最核心的精神应该包括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我国高水平大学必须建立基于学术自由和绩效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无法简单地判定上述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理解是否完善,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现代大学制度理解为“德国柏林大学制度”这种“既成的”大学制度观点,“多元化巨型大学”制度这种功利性观点,“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制度”这种针对传统大学制度的观点等,因为大学制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随着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任何国家的大学制度要能够正常运行与发展,就必须是国际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必须是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简言之,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保证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行为规则或规范。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自律性、国际性的特点。

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困境

1 大学理念的缺失与迷茫。大学理念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个社会组织上的一种精神期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动力,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依据。大学制度只是大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大学理念才是大学发展的根基与核心。自从1810年洪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以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等办学基本思想一直被奉为现代大学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在我国,大学制度本来就是个舶来品,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上的政教合一及解放初期苏联移植来的党政不分思想,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输入的经济管理思想。这两种思想来源消解了大学中优秀教师的作用和权威,抑制大学中的高深学问研究,忽视大学普世性的真善美人格追求,使大学活动平庸化,使大学的价值和意义虚无化。大学理念的缺失与迷茫使得大学诸多问题难以下手解决,使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缺乏思想基础和价值来源。

2 大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当前,政府对大学包揽过多、管得过细、统得过死,常常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大 ت学的办学积极性,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瓶颈。比如大学的行政级别问题,如今的大学也像政府一样,分为国家级,部级、省级、市级的大学,大学里的教师也拥有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对应的行政级别,所谓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会堂”,五花八门的“厅级巡视员”、“处级调研员”、“正处级副处长”等等,形成了中国大学独特的景观。

3 大学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建立起来。独立的精神是大学理念的内核,大学应当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自身的使命。中国大学向来有着浓厚的“官学”色彩,从成立于1898年、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河的京师大学堂,到“文革”结束前的高校,都因此承载着诸多的政治功能。伴随着巨型大学的建立,大学的职能发生了转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作用越来越大,教育主管部门总是希望大学服从于国家目标,为社会、为经济发展多做贡献。高校处在政府巨大、复杂而细致的管控下,“外在的‘婆婆’太多,并且婆婆们普遍有权、有钱和强烈的绩效追求,大学随时接受婆婆们的吆三喝四并要应答”。大学在招生计划、用人制度、专业设置、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审批、科研成果的评价等一系列事务上都没有选择权,大学依然从属于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控制之下。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大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办事,反而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应付各种检查、评审和评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为此而变得异常困难。 "

4 学术管理行政化。高等学校的本质在于学术性,正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所指出的:“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当学术活动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时,为了服务并保障学术活动顺利开展便产生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两大基本权力,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大学的主要运行机制。但是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决定了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大量侵占,行政权力缺乏监管,教授委员会形同虚设,许多大学中存在着“官学交易”现象。一些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职称评审权、招生权、财权、用人权等各种资源,他们除了能享受到许多显在好处外,在自己攻读学位、职称申报、科研项目申请等切身利益问题上也都能享受到许多潜在的、无形的、一般教师难以拥有的方便和好处,这种拥有资源的不平等现状直接引发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引发了教育腐败问题。

5 功利化风气使行政化劣性膨胀。中国校友会网近日发布“2011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反映了中国部分大学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现状。高校中的一些教师和领导不能坚守大学精神的信念,面对功利化、技术化、世俗化的潮流,他们心性变乱了,他们对行政权力一味追捧,他们更关心权术而不是学术,更关心“位子”而不是“事业”,他们已经“自我行政化”,丢失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让人担忧的是,大学世俗化的风气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就业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大学本应是“海上之灯塔”、“社会之明灯”、“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心”,它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应该既表现为目前的、权宜的、直接性的服务,更表现为长远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服务,当웃前在大学蔓延的世俗化、功利化使大学异化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另类机构时,大学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基础,从而成为“职业资格制造场所”、“文凭的制造中心”,现代大学制度难以建立起来。

三、出路:建立多元主体的制衡机制

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就要确立“多元”的逻辑,走出一条多元整合,多管齐下的道路。建立多元主体的制衡机制,将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诉求落到实处。

1 关键在政府。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并非中国所特有,也并非现阶段才出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几乎与高校形影相随。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大学拥有绝❤对的管理权,这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模式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经济条件下的确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造就了一批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和专家。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化”、“官化”、“僵化”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虽然大学的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需要和社会标准已经成为共识,但政府应与高校形成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为了使大学更像大学,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就应该转换政府和大学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拥有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大学作为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将不再是政府的附庸,也不再是“被领导者”、“被管理者”。政府必须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通过统筹协调、监督评估、方针指导等形式,对大学实行宏观的管理。政府将从大学直接管理者的位置上“淡出”,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将以前的直接管理职能转换成服务、指导、协调职能,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提供前提和条件。

2 基础在大学。公立大学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不断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微观基础,否则政府调控就可能发生扭曲,市场调节也很难发挥作用。同时,大学还要更加注重构建现代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充分传承大学精神和理想,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真正发挥大学文化引领的作用。其次,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大学校长民选制,委任真正尊重师生、尊重学术、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为校长,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校长的责任属性,增强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大学内部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实行职员制,在大学内部实现专任教师和教育职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二元化”人事分类管理格局,进而淡化大学“行政化”的色彩,破除“官学一体”的格局。充分尊重学术人员的主体地位,采取终身就职和聘任制并行的任用方式,保障学术主导地位的体制与机制的形成。再次,要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 突破口在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大学的封闭性,社会力量对大学的多元需求导致了大学制度不断地变迁。面对政府和大学关系的两难境地,为了避免政府的政策以强制性的姿态出现,建立有效的中介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可以成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突破口。中介的参与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更,更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机制上的必须环节。中介组织在政府和大学之间起到缓冲和润滑的作用。为了缓解大学与政府的矛盾,西方一些大学进行了尝试,英国的拨款委员会、美国六大区的大学认证机构等,政府可以通过对中介组织的资质认证来委托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大学质量评估,这种做法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比如我国目前推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生贷款、专业设置与审批,都可以由中介组织完成。当然,前提必须是这些中介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机构,而不能是行政部门的代言人或附属机关。目前,我国教育的中介机构不健全,即使是发挥了作用的中介机构又往往充当了政府行为的代言人,因而缺乏应有的社会信任度和独立的权威身份认可。所以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中介运行模式,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中介制衡系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