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25-01-13 05:39:1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摘要〕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发展

马克思鉴别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分期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三分法”,分别以社会技术、社会交换形态和社会主体为标准。另一种是“五分法”,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前后相继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

“三分法”与“五分法”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不同方法,“三分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普遍规律,而“五分法”则是这一普遍规律的具体表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由“三分法”体现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可替代的,更不能超越;但对特定的国家来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五分法”体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却是可以替代的。马克思晚年在对俄国社会的研究中,就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观点是一种天才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五大经济形态的学说。对于这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没有作出详尽的论述。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它是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而导致的社会主义与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严格区别开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而后者则是有待“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前”或“封建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在这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中的“跨越”二字不能理解为“超越”的意思,而具有“替代”的含义,即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封建主义及其相似的社会✌形态的末期时,以俄国代表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避免走痛苦的、残酷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第二条道路,我们称之为现实社会主义道路。与经典社会主义不同,现实社会主义不是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即不是资本主义的演进形式,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替代形式。

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可以不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呢?毛泽东回答说:“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否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不是抽象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取决于历史条件”的方法论原则,而是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ฑ新的“历史特点”,即“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的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的二重性结构,是原来的任何一个社会所不曾具有的。他既不同于完全的殖民地,又不同与完全的封建社会,其内部虽有资本主义因素但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中国革命,当然会有一种更为特殊的社会发展进程。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中国革命要经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过程,并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对新旧两种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区别,这是毛泽东的重大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无产阶级的直接领导,同社会主义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毛泽东不但从理论上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上下篇,而且在革命纲领和社会政策上把两者严格地区别开来。他指出:“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结束和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始。中国革命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但非常可惜,中国共产党后来犯了一个与前苏联类似的错误。在中国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有待“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现实社会主义,毛泽东却把此误认为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专著中所描述的那种建立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基础上的经典社会主义。前者是用非资本主义方式来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过渡的一种社会方式,而后者是以工业化全面实现为其逻辑前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者能自觉地导向后者,但后者并不等同于后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犯了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错误,使得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深刻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这一精神实质,他立足于我国国情与新的时代特点,把它发展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如果说,马克思的跨越论是奠基与开创,那么毛泽东的两步走是坚持与丰富,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总的集大成者。

首先,邓小平指出,搞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就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我们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以为不论条件如何,仅凭革命或政治运动就可以跨越社会的一切方面和任何经济发展阶段。他说:“ษ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

因此,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认清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正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我们没有弄清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巨大区别,看不到真正完成跨越是要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只知道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某些论断,结果是犯了错误。

注释: 〔3〕毛泽东和尼姆·韦尔斯的谈话.毛泽东思想研究〔J〕.1985,

:146-147.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

〔5〕〔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4,651.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8〕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693ฒ.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22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