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的若干问题-综合新能源论文(1)
2010年1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致福轩举办“水资源与水权”系列讲座第一讲。北京大学工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郑一博士做了题为“中国水资源的若干问题”演讲。
卢锋教授介绍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水资源与水权”研究项目背景,讲座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合聘教授徐晋涛主持。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人民大学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以下是讲座简报。郑一博士的报告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介绍水资源背景知识和概况,后一部分借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苗教授在2009年“Birdsall-Dreiss杰出讲座”所作演讲介绍中国水资源问题概况。
一、水资源背景知识郑一博士首先介绍了水资源的°基本背景知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淡水约占2.53%。
除去不可利用的冰川、永久积雪和永冻层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储量的0.77%,约为1亿亿立方米。水资源中可再生的部分,只包括每年参与水循环的水,也就是地球水中每年更新的部分。
水循环,即水文循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每年参与水循环的水,仅为577万亿立方米。
水循环的速度,即水▼的更新周期,也称作水龄。不同水体更新周期差异巨大。
永冻层底水更新周期为1万年,海洋水更新周期为2500年,深层地下水更新周期为1400年,湖泊水更新周期为17年,河川水更新周期为16天,生物水的更新周期仅为几小时。更新周期越长的水体,开发利用越须谨慎。
一方面,更新慢的水体很容易就会用尽,另一方面,更新慢水体自净能力也低。从流域尺度水循环过程角度看,陆地水来自降水,76%降水下渗,60%降水最终蒸散发。
整个循环会发生两类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前者包括破面漫流♂和河川径流,后者包括壤中流和基流。对于“水资源”有众多不同的定义。
例如,美国地理调查局1894年将水资源定义为“陆面地表水和地下水”。2002年《中国水法》和USGS类似,定义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1988年定义水资源为“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用途而可被利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定义为“可恢复和更新的淡水水源”。在这些定义中,关键差别在于是否提及水资源的可更新性。
具体到水资源统计方法,目前多数国家以河川径流量作为水资源量。中国水资源量在河川径流量之外,还将浅层地下水中可以取用且不计入河川径流量计入其中。
以《中国水资源公报2007》数据为例,2007年全国降水5776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242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617亿立方米,其中不计入地表水的部分为101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5255亿立方米。1995年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39立方米,居世界第121位。
人均占有量最高的冰岛人均水资源量为62.5万立方米,排名153位的科威特仅103立方米。美国列第56位,人均占有量为11609立方米。
国际缺水标准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1000至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2000至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依据这一标准,我国总体属于轻度缺水国家,然而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地区缺水问题严峻。
郑一博士介绍水资源概况后,总结了有关水资源的四方面问题。一是自然属性方面。
水资源更新有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具有利害双重性,水资源也会带来灾害,例如洪水。二是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度开发、低效利用造成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保护不力则会引起水污染、破坏生态 ヅ。三是技术问题。
海水利用、废水资源化等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从技术上改善水资源紧张局面。最后,水资源也存在社会、经济、伦理方面诸多问题。
例如水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约束,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甚至人和自然界的伦理问题。
二、中国水资源概况2009年“Birdsall-Dreiss杰出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苗教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