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4-09-20 19:42:2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真实,新闻的生命。通过采访获取真相是记者的天职。记者要想获得事实真相,就必须在自然状态下捕捉。就采访实践而言,记者以何种身份、怎样出现在受访者面前,是保持新闻本来面貌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因此,隐性采访常常是一种不得不采取的采访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采访方式,记者暗访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尽管目前在新闻理论方面对记者暗访莫衷一是,但这丝毫没有减弱记者为追求事实真相而对暗访的使用“频率”。又兼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记者主动运用起暗访的“武器”,以改变公开采访难以进行的状况,获得公开采访无从获得的资料,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的效果。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要看到,记者在进行暗访时,既要接受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和习俗的责任,还可能遇到一些无视法纪、不讲道德的受访者所制造的麻烦。

暗访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要求记者的暗访必须一次成功,这就需要我们记者在进行暗访时做好“十面埋伏”的准备工作。

一♂、角色转换

在进行暗访前,记者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准确、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暗访时,记者不要把自己当记者,而是要全身心投入角色。

坐在办公室沉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时我发现,是我的羽绒服和手套让我暴露了身份――数九寒冬的,天还漆黑一片,去上货的都穿得油渍麻花的,此时此地我洁白的羽绒服和精美的皮手套显得特别“扎眼”。同时,我还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市场……不被反盯才怪!

二、知识储备

工作实践经验和暗访前的知识储备对记者来说特别重要。一次成功的暗访,离不开暗访前对所访事件进行的全面筹谋,对所访事件涉及的知识拥有全方位的掌握。2003年,在全国普遍对药价虚高一片诟病时,我对药品零售企业进行了暗访。

采访前,我对药品零售企业的营销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对药品常识包括一些药品的药理知识和药品营销知识等进行了充分储备。随后,采取“小切口”进入方式,只对一个厂家生产的一个批号、一个剂型、一个药品从出厂、批发到零售的“涨价”过程进行暗访。在暗访过程的“三见面”时,我被一家药店的老板堵住去路:“‘扑热息痛’我卖2毛5一盒,‘对乙酰氨基酚’我卖1块5,有啥问题?你暗访的是啥?”

我义正严辞:“扑热息痛为通用名称,其化学名称为对乙酰氨基酚,两者为一种药品,只是标注名称不同!”药店老板直愣愣地看着这么“专业”的记者无语,我全身而退。

稿件见报后,药价虚高问题引起物价和药监部门高度重视,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次暗访的成功使我倍受鼓舞,☿我努力学习,不断用各种知识武装自己,以使自己在采访、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获取证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证据则是“真实”的展现。取证是暗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才能成稿,才可发稿,才会将事件的真相诉诸读者。只有获得了确凿的证据,记者的暗访才是成功的。

纸质媒体记者的暗访,取证的手段很多,比如录音,比如照片。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只有单一的录音和单一的照片,在需要“对簿公堂”的时候,明显有些“势单力薄”;如果有了证据链,或者是录音、照片同时使用,证据就像拳头一样有力。

我曾通过暗访发表过一篇关于“在职教师业余时间给学生补新课”的稿件。文章见报后,该学校的校长和该地区的教育局长一起来编辑部“说理”,不承认记者采访事实,认为记者稿件不实……

我在耐心听完他们的陈述后,拿出这位教师补课时记者透过窗户拍摄的照片。照片的左上角,半个“万年历”电子钟上,清晰地显示着××××年×月×日×时,照片的正中间是老师的板书。老师的板书与时间在一张照片上形成了一个无声的证据链。

其实,这是记者在暗访时调整了好多角度才完成的照片。结果,记者无需任何解释,照片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就直接“表述”了那个老师在讲新课。

四、法律♚准备

记者暗访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问题,即暗访是否合理合法,暗访资料是否具有证据作用等问题,是我们必须在暗访之前弄清楚的。在依法治国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记者应从工作实际出发,时时处处掌握好法律武器,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这样,既是在保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在尊重被访对象。

新闻采访是专业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这也要求记者在暗访前对所采访的事件和涉及的行业、领域的相关法律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把握。

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暗访与公开采访一样,应当受到相关法律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说暗访除了合情合理还要合法。因此记者在暗访动机的确定和暗访手段的选择过程中,必须用法律和职业道德统领全部采写过程。

多年的暗访经验告诉我,暗访应该接受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从道德上来说,就是要尊重“ง人的权利”。在采访和暗访两种方式中,当事人的态度差别是很大的。

采访时,他们知道是公开性说话,会注意言辞,而暗访时他们可能只是随便聊聊。这两种说话方式带来的“效果”是绝然不同的,而作为记者,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两种说话方式,考虑到刊登出来后所引发的“效应”,切忌对暗访受访者说的话“断章取义”。

五、掌握好“度”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做一名有职业操守的☠记者,一定要牢牢把握暗访的尺度,暗访过程中“不越位”。

暗访,是记者在受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的原汁原味的新闻素材。但记者在暗访过程中,要明确目的,考虑手段,手段的选择绝不能违法。比如有的记者为考察交通管理情况故意骑自行车带人闯红灯,有的记者为暗访报警台情况拨打110报假案……这些记者暗访的动机和初衷确实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其选择的手段在合法性上却不可取。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