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分析

时间:2024-12-26 23:37: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 概述

۵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应用逐渐升温。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成本较低,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缩短了施工工期; 产品质量更好地得到保障,流程化生产使生产过程更容易得到控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幅度降低了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各种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使得产生的废料、废水等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一部分结构构件甚至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

2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自身存在的问题

2. 1 技术支撑力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在专业性极强的关键技术岗位有断层或存在衔接不上的危机,导致不能满足扩大产能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从初期设计上讲,新型的预制构件大多需要进行深化设计,而现有的设计院通常不考虑深化设计,或者没有能力做深化设计,而传统的预制构件厂普遍不具备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能力,缺乏成熟稳定的模块化构件。

生产过程中的装备资源有待改进,目前尚没有非常成熟的系列化通用模块,在摸索和试验阶段; 模具和配件有待改进,制造模具的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配套情况不一,难以生产高质量Ⓐ的磨具和配件,生产精度和生产效率低下。

缺乏标准化通用化的预制构件,构件品种规格单一、建筑与结构功能脱节,通用性和互换性不强,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产品生产体系尚未形成。

配套产品供应不足,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生产、运输、安放预制制构件需要很多配套材料,如吊装配件、预埋件、钢筋套筒、保温连接件、灌浆料、密封胶等。

2. 2 市场化、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不成熟

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暂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目前在整个运行机制上讲,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监督单位、构件生产企业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责任界面不清晰。

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动力受阻。装配整体式住宅市场规模发展不足,项目处于零星运作状态,致使单位产品成本较高,使市场无法拓展,先进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

商业模式还不稳定,产业升级存在困难。一些有一定规模的相关企业虽也准备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上加大投入,但缺乏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工程支持。

产业链协调不够,产业链上下步调不一致。预制构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度较低,存在严重的产业链脱节现象。

2. 3 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装配整体式建筑对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要求高,这对相关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悉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工作,适应施工总承包体质下的项目管理模式,才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市场要求。

监理、监督措施未成体系、落实度不高。装配式采用预制构件,要求监理单位采取的驻厂监造、巡回监控的方式,监理的一部分业务从施工现场转到工厂,增加了任务,而目前无相应的技术及经费保障,都很难落实,总体监督检查困难,短时期内监督人员很难适应。

3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3. 1 市场方向的正确引导 - 政府建设

传统的市场观念会促使很多使用者认为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相关的宣传和引导,使公众在内心能够接受这样的新型住宅。

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以企业自身的标准体系作为全行业的通用标准,不具备广泛普及性,应该由政府引导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标准。

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应该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和财税优惠。

3. 2 预制构件生产优势 - 施工生产

缩短工期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在预制外墙板时就预留了墙面安装外窗用时要用的木砖,当♫主体结构封顶后便可以立即实现外围封闭; 在预制外墙和预制飘窗时候就同时预制完成了保温层及装饰层; 且预留了很多后期使用的孔洞,减少了装饰工程施工中的开洞ง、安装埋件、墙体开槽等。

降低工程造价

由于预制构件都是由生产厂家集中预制,再运到项目工程现场,所以不管是预制件的生产还是施工工地现场的安装都是流水式可复制的劳动过程,工人很容易施工,熟练程度高,从而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

工程质量提高

由于集中预制,统一生产装配、精度更高。预制的结构件中对混凝土配合比、砂石料冲洗、砂石料的配和比、钢筋数量因素都能更好的控制。单个结构构件的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工艺都比传统施工技术的现场浇筑施工方便,所以可使单个构件的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工程质量的目的。

3. 3 项目管理一体化 - 工程管理监督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使得整个施工生产变成了一种相对的管理要求较高的生产模式,对设计、生产、施工提出了一体化要求,同时对工程管理、监督也提出了一体化的要求。这就对工程管理监督单位的能力有了更高的挑战。

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而言,要求管理监督部门对规划设计阶段、构件生产制造阶段、营造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都有完备的管理体系、相应生产阶段的管理方案以及在过程中相对统一的控制规范和标准。

3. 4 项目核心技术的升级 - 科研创新

建立新型装配式建筑生产管理一体化体系,必须以核心技术的升级 -科研创新为依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多层民用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和装配施工的工艺要求,按照力学分析原理正确合理地划分结构构件的组合形式,通过力学计算提出系统的设计模型; 根据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出新型连接结点的形式和具体构造,注重新材料的研究; 与建筑设备、装修等专业配合,研究总体纳入该工业化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难点; 研究建立工业化生产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等。

4 结语

我国对建筑工业化及新型预制装配式结构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它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和充分,以下几方面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标准、设计源头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及模数化问题,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然ก条件,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研究单位从产业化的战略布局方面,去制定标准推行专业化、工业化生产。

尽快编制和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及检测标准,确定配套的设计方法、制作工艺、施工指南及验收标准,以促进技术成熟及推广。

有关高校、企业应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相关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提高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品质的同时,研发装饰、保温一体化的制作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间的连接技术应在保证结构安全性、整体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连接构造,降低施工中不确定性,做到标准统一,可互换互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