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

时间:2025-01-14 07:21: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当别的家长为了教育的公平,在呼吁的时候,一些家长认为“不可能成功”而在旁观甚至嘲讽;当学校开始进行减轻负担的改革的时候,一些家长以“大环境就是如此”的理由反对,而自己给孩子买习题册ย、学奥数;当一些教育的改革在实际的推进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和挫折的时候,一些家长不仅不支持,反而说“我就知道这不可能成功”……

但是,当他们自己的孩子,最终出现了入园难、入学难,和在学习、心理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本来,最能帮助到他们的,其实正是之前那些他们瞧不起、厌烦讽刺的家长和老师!因为,这些家长和老师,才是真正关心社会、爱护孩子、由己及人、有责任心的一群人!

这个社会需要“哪怕目标还很遥远,今天,我们也要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一步”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和老师,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细数中国家长面对教育的三大困境:僵化的应试教育体系、教育资源不公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当然不是指望着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想让每个ม家长,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下,知晓大的趋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白了,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功能吗?

僵化的应试教育体系

考试这种形式,本身没有错;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所做的教学方法,本身也没有错。错的是,考试被异化为“教育圣经”,导致了教学方法严重偏离,最终影响了孩子正常掌握知识、塑造性格、健康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

很多人痛恨考试这种形式,痛恨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应试教育,以及大量的重复练习、家庭作业。其实,我们反对的,不应该是这些“方法”,而应该是“使用的目的”。

应试教育对孩子教育阶段的最大危害,不是疲惫了身心,而是僵化了头脑,让孩子在疲于奔命追求成绩的同时,丧失了“认识自我”的过程、“肯定自我”的可能。

简单来说,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这个权利。但是,很多孩子一进入学校,就迅速被考试成绩分为了优等生、中等生、差生。

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谓的落后一点的孩子,有可能是思考得更有深度,也有可能是还没有引发兴趣。但是,这样迅速地、违背了成长规律的划分方式,会扼杀很多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事例也都在印证着这个现实。比如说,很多小学时期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到了初中就销声匿迹;很多中学时期的落后生,会突然有一天“开了窍”,突飞猛进;很多大学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的人,整个学生时期表现都很平常。

这进一步说明,过早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学习优秀与否,无论对当时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一般甚至很差的学生,都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根本不是阶段性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从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在这里,我不想具体去反驳那些认为“考试虽然有缺陷,但却是相对公平的教育手段,所以改不得”,“中国经济还不发达,素质还不高,国情如此,无法改”等等的观点。我只想说,如果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按照应试教育,养成了应试的思维,那么,我们将不可能进行教育的改革。

考试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因为“应试”却损害了孩子的思维。当在学习的时候,以考试为目标,那么,就会在就业以入职为目标,创业以上市为目标,深造以考证为目标,就算在生活中去旅行,也会以景点为目标――这就是应试思维带来的全面危害。

教育资源不公

关于教育资源不公,说起来都是泪。现实的情况,一是地域上不公,二是制度上不公,三是经济上不公。

地域性,是依附于户口制度之上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户口制度现阶段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至少也应该在教育上实现跨越地域的平等。但现实并非如此,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到大学教育,每个阶段都严重地存在着地域差别。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都有着严重的差别。

制度性,这是很令人无奈的现象,好的教师、政策,除了集中在大城市之外,还集中在政府资源体系里。我们的身份,经常除了“外来者”这个标签之外,还存在一个“老百姓”的身份。也就是说,你离资源的分配者越远,你也就越难享受到这个资源。

经济性,教育产业化,造成了以经济标准来衡量教育成绩。在投入上,某些极少的学校占据了大量的资金、政策、师资的资源。但是,这同时就剥夺了其他大量的学校的权利,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当某些学校有专供的蔬菜,有专业的游泳池,开个运动会都去鸟巢的时候,很多学校连干净的食堂、整洁的课桌、100米的跑道都没有。

我们可以想见,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江浙、广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被迫挤破头皮买高价学位房,找关系花巨资来竞争这有限的好学校呢?难道我们就此没有了自由在中国的城市生活的权利了吗?难道就只能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家长所做出的应对应该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了解所谓的名校。

在北京,有一种培训课£程,收费极其昂贵,却非常受到家长的热捧。这就是熟悉所有小学入学政策以及应对方法的老教师,每年对家长讲解政策的课程。

很多家长几乎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当作入学圣经回家按图索骥地让孩子照着做。同样是这些家长,不仅研究每个学校的升学率,对口中学,教学理念,甚至熟知每个老师的资质,授课特点等等。这样费尽心机的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

但是,他们又很少用同样的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简单,“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怎么描画”。我真的不知道这句被很多家长奉为金科玉律的话是从哪里来的,但真的很为这些孩子们感到遗憾。孩子怎么会是白纸呢,要知道,每个孩子从性格到习惯,从天分到禀赋,都是千差万别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是要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价值,而不是相反。

家庭教育缺失

中国的父母,似乎是全世界最为重视孩子教育的;但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多家长却过多地强调了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

如果说,传统的家长会以“光宗耀祖”为教育孩子有所成就的宗旨,那么,现代的很多家长,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出人头地”为教育的目的。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社会遗传”造成的后果。所谓“社会遗传”,就是文化、历史的某个时期,形成的某种观念和行为模式,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后⌘,还存留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譬如,50年代出生的很多老人家,对饥饿就有着强烈的社会遗传,见人的问候语多是“吃了吗”,请客吃饭永远会说“够吃吗,菜还有”,总是担心别人吃不饱。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其实也有相当严重的社会遗传。比如说,“上学听老师的话,上班听领导的话”,“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考不出好成绩,将来就没出息”等等。很多家长顺口都会说给孩子的话,仔细想想,推敲一下,其实很多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中的关系,也已经有了变化。那么,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我们生育孩子,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不是为了养儿防老,孩子既不是你的附属物,✔也不是你的复制品。亲子关系如果没有随着时代一同进步,那么,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会失之偏颇。

面对中国教育的三大困境,作为家长,逃离不是办法,完全顺应也不可取,应该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个潮流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有些要争取,有些要鼓励,有些要抵制,有些要放弃;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能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