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时间:2025-01-14 05:46: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文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风险 创新

[论文摘要] 在流动性过剩的中,商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竞争加剧、风险扩大等等。该文对银行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开发以信用衍生品为代表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可以有效地化解或减少风险,并可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盈利途径。

流动性通常是指资产转化为现金发生损失的程度,由此衍生出宏观流动性的概念。宏观流动性可以直接理解为不同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如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政策性金融债券、货币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上升,在非理性推动下,引发泡沫,直至破灭。在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过程中,人们的财富大量缩水,银行可能出现大量的坏帐累积,如同日本在1990年的状况。我们只有未雨绸缪地思考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尝试足够多的手段来进行风险防范,才能切实避免银行业重蹈日本的覆辙。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

1.流动性需求管理方法。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是指银行为满足流动性需要而产生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存款客户的提取存款要求、合理贷款要求,到期支付要求,资金结算需求等。银行必须满足客户的正当要求,否则,银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就会受到❦怀疑,信誉就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综合反映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流动性越大,银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要越强。银行提高流动性需求管理能力,一是商业银行自身要有存储管理能力,即保留一定现金、资产和信誉好、流动性强、易变现的。二是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购买“管理能力”,常常通过金融市场拆借资金来实现,满足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

2.流动性计划管理方法。流动性计划是商业银行总体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分析现实的流动性状况,出工作差距和缺陷,预测未来的流动性趋势、科学地制定出可行性计划。

通过和收益分析,评估和选择获得不同的管理方式。

通过对流动性来源分析,制定与银行长期发展计划相一致的长期流动性计划。

将中、长期流动计划分解为较短期的流动性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银行在制定流动性计划时,要详细地分析过去的资料和情况。分类进行分析,并与当前经营状况对照进行纵横比较,通过银行流动性需求的运行轨道的立体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流动性计划。

3.流动性预测管理方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通过比较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是否有资金的盈余或赤字,盈余能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能力。银行也应考虑机会成本问题,过度的流动性会导致收益下降,银行应当综合分析风险和收益,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银行流动性增加产生于存款增加和贷款的减少,银行流动性减少产生于存款减少和贷款增加。银行在预测流动性需要时,必须估计新贷款的需求和潜在的存款流失。新贷款需要包括:银行发行信用卡引起的消费信贷;银行经营区域中企业经营活动的增长;银行贷款计划的进取性扩张。潜在的存款流失包括:利率敏感性存款在其他利率升高时的流失;存款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化;大额存款客户的计划外支出อ或存款转移。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预测一定流动性计划期内贷款和存款及其变化趋势,然后通过比较存款变化,预测流动性盈余或不足。银行需要运用各种业务技术,并结合管理层的经验和科学判断,预测存款的变化。贷款变化与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有关;存款变化与个人收入增长率、零售量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有关。

二、商业流动性风险与防范的具体对策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机构的内控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一是决策控制。商业银行最大的信贷风险来自于决策风险,决策控制是控制风险的关键性因素。良好的决策控制取决于银行的化程度和科学的决策。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分析,作出判断。二是实施控制。商业银行职员要在各自的岗位和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原则,避免违规操作,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三是事后监控。银行的的稽核部门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之外,对银行业务进行检查和监督,督促各部门真实履行内控制度,检查银行规章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发现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四是建立预警系统。为提高银行的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性,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进行信息分析,迅速制定措施加以妥善解决。“三控一警”相互联系,互相制衡。决策是基础,实施是行动,监控是保障,预警是支持。他们共同形成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统一防线。

2.加强行为控制和管理。要完善决策体制,加大对授权执行情况的监督制度;要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使员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要建立人与人、岗与岗、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分支行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的机制;要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奖惩机制;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制度,控制经营风险。

3.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约束银行的ฏ资金运用,以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协调,使商业银行能够做到稳健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中的比例指标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流动性指标,如存贷比例指标、备付金比率指标、同业拆借比例指标、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等;二是安全性指标,如抵押、担保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指标、单个贷款比例指标等;三是盈利性指标,如资金利润率指标、贷款收息率指标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一种手段,是政府通过介入对银行业施以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因具有鲜明的量的限度和结构规定,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特点。

4.加强商业银行放贷管理。

加强对贷款种类与形式的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担保贷款的比重过大。一旦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经营效益都恶化,而无力偿还贷款时,信用风险就会成为事实。所以应努力降低担保贷款比重,加大抵压贷款比重。同时,要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在同一企业。

加强贷款管理,落实贷款分类法。计算银行在一定时点的风险资产总额,预测银行应有信贷资金的支付水平利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避免出现盲目导致信贷资金损失。

提高对企业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评估体系中人为因素较多,因此,应在评估中设置贷后检查评估项目,对贷款的使用,贷款单位的重大事项,等进行评估判断,避免人为因素导致信贷风险。

5.关注宏观调控走势,保持贷款合理均衡增长。银行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国家采取调控措施,或者改变产业政策等情况,潜在的贷款风险就会很快显现出来,因而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换,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意图,绝不能在流动性压力和短期盈利冲动下,盲目追求贷款规模的扩张。

要跟踪分析宏观经济和货币信贷发展走势,密切关注重点行业的走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品目录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向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的贷款投放。

要限制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行业或企业,目前我国银行虽然大都能满足监管机构关于贷款集中度的相关规定,但是对关联企业贷款的风险仍然值得关注,商业银行需要随时注意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新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应用银监会的客户风险信息,建立刚性约束,严防集团关联客户信贷风险。

6.拓宽信贷领域,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资金运用的主渠道,在保持传统的信贷业务合理均衡增长以外,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宽信贷领域,大力培育包括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等信贷。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仍然很大。加大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为银行拓展了新的信贷领域,有助于分散信贷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作为银行给居民提供的金融服务,消费信贷℉有助于降低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对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拉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总之,只有商业银行这支生力军真正具有了参与金融衍生市场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也才会有运用衍生工具进行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的空间。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