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与过程机制
内容摘要:本文在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含义。并在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机制。最后,对如何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产业创新 创新路径 创新过程
产业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也是社会 发展 的基本动力之一。英国 经济 学家弗里曼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产业创新理论。他从 历史 变迁的角度,对电力、钢铁、石油、化学、合成纤维、汽车、 电▼子 和 计算 机等产业的创新做了实证研究,并构建了产业创新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高技术产业创新问题日益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而高技术产业具有传统产业明显不同的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高渗透性等特点,由此其创新也呈现出新的 规律 性。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与过程机制,揭示其创新的有关规律性问题,对于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以及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含义和特征
(一)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含义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弗里曼指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产业创新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产业创新是指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而微观层次的产业创新是指一个 企业 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的能力。我国有学者将产业创新理解为介于宏观层次的国家创新与微观层次的企业创新之间、连接二者承上启下的中观层次,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是企业突破已结构化的产业的约束,运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及组合创新等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的过程。
根据上述关于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理论观点,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可将高技术产业创新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就是从高技术研发,经过技术创新和扩散,到形成高技术产业的突变过程。从微观来说,高技术产业创新也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企业成长,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过程;从宏观来讲,高技术产业创新也就是高技术产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从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转换引起产业结构跨跃式升级的过程。
(二)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征
1. 高技术产业创新是介于宏观层次的国家创新和微观层次的企业创新之间的中观层次创新。企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而高技术产业创新可以带动企业创新并为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可以扩充企业创新能力储备,带动和活跃企业创新,并且通过政策扶植、帮助和引导企业创新,同时为国家创新提供信息、资金、智力等服务。所以,高技术产业创新对于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上的桥梁意义。企业创新、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国家创新是一个从底层到高层的创新体系,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高技术企业创新是指由高技术企业为主体而实施的创新行为,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按照加里•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的观点,高技术产业创新应该是“高技术企业转型的能力以及改造现有高技术产业的能力”,是高技术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和归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创新而提高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化和减少高技术企业创新的风险使高技术企业摆脱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束缚,具有真正的可持续成长能力。同时,高技术产业创新和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力也是一国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创新可以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包括为高技术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指导与制定行为规范和准则。
2.高技术产业创新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互动与整合。产品创新是指产品技术上所出现的具有新价值的发展和变化,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改进。工艺创新是指工艺技术上所出现的具有新价值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生产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改进。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经常是交替出现的,二者统称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为经济活动提供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高技术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前奏,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高技术产业创新。但是,有技术创新,不一定有高技术产业创新。只有产品创新通过工艺创新不断提高其质量,降低成本,再通过市场创新开发新的市场或创造新的需求,随着需求的增加和技术扩散而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正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市场创新的交替、互动和整合才形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各阶段。
3.高技术产业创新更注重技术的高层性、先进性和自主性。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实在技术群。高技术一定是新技术,但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高技术是以当代尖端 科学 为基础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以高技术研发为发端的高技术产业创新,必须要有高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已达到8%以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达到20%以上。因此,高技术产业创新所依赖的技术是高层次的技术,是先进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技术。
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过程机制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实现产业化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连续过程,所以,高技术产业创新也是一个过程。结合上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含义和特征的分析,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企业成长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化是指从高技术产品或工艺的研究开发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经过R&D,形成可应用的高技术,高技术与资金、劳动等其它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经过高技术企业的整合,形成高技术产品,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应用,完成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实现过程。随着高技术商品的扩散与渗透,生产同类高技术产品的企业数增加、规模扩大,从而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高技术企业完成产品创新并由此带动了相关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完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经营体♀系创新工作,获得了高额利润。这对其他企业将产生诱导作用,吸引其他企业效仿,使技术扩散到其他企业,最后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因此,以高技术企业创新为基☒点,带动高技术产业创新也是形成、发展新的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之一,如图1所示。
(二) 高技术产业新体系的形成过程
高技术产业新体系是指通过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业重组,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实现产业融合,在原有的高技术产业分工体系和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分工体系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体系。高技术是产业融合的强大推动器,而产业融合又促使新的高技术产业体系的形成。高技术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包括高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技术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和高技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高技术产业的渗透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高技术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使得高技术可以无摩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会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 产业交叉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链的 自然 延伸部分。高技术产业链的创新促进产业分化,使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高技术产业之间。产业重组导致新的高技术产业衍生或原有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根本性跃迁。这种方式代表了高技术产业的 发展 方向,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产业效率。如我国信息产业经过重组最终形成了 中国 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的“5+1”的竞争格局。目前,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写到“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很明显,通过“三网融合”又能形成新的信息产业。
(三)从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转换的过程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指出,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 经济 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不相同,主导产业转换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高技术产业创新可以看成是从初创期向成长期、成熟期的演进过程。初创期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具有先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性质¡,可以称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部门;成长期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可以称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新兴的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产业,经过扶持放大,可以转化为主导性高技术产业。主导性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和很强的创新性,产业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很强,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引导和支撑作用。因此,主导性高技术产业的形成,便实现了主导产业的转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就是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宏观图景。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构建我国“努力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和中小高技术 企业 产权重组。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扶持高技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制度环境,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之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资力度,尽快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建设高技术中小企业的创新 网络 ,促进创新集聚和扩散;实质性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放松产业管制,建立融合型产业体系,推进高技术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促进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适应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趋势,要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培养,加强既掌握 现代 高科技知识和手段、又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灰领”人才的培养。
参考 文献 : 2.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江汉 论坛 ,2003
(2)
3.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