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的公共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摘要:在我国当代时期的建设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党校在其中的作用是无可厚非和不可替代的,极大的促进和帮助了和谐社会的推进和建设。以此为前提,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主要形式就是公共管理社会化,它的影响力席卷全球。在我国当代,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为公共管理社会化提供了必要的稳定社会基础条件,以此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开展和推进更加的顺利。公共管理社会化打破之前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提高行政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减少经济负担。利用市场机制的特点来使政府朝着现代化管理转变,提升政府的能力与作用,紧追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管理社会化;分析
一、党校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一)党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指导作用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保障。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大量的实践,也需要伟大理论的依据和支撑。党校是主要培养优秀干部的学校,在这里各项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相会聚集,他们专业理论知识功底的深厚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论思维能力的缜密严谨,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伟大的理论依据提供了保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校充分发挥着理论优势和指导作用。
(二)党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智囊和参谋的作用
经过不断地理论研究探讨和实践摸索,形成最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党和政府提供最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调查结果,是党校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之一。在我国党校自建立以来,党委的路线方针制定和重大决定策略的出台,每一点都包含着党校专家学者的才能和智慧的精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政策的出台和谋划,无一不体现出了党校智囊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发挥党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作用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级领导层与实践人员都是有领导干部组成,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思想觉悟和个人能力方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由于某些党员干部个人思想素质低、信念不够坚定、法治意识薄弱等,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理论知识和完成职能的业务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的出现与触犯法律的过错。所以对干部队伍素质的加强一定要重视,加强培训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方式,党校培训是最主要和有效的途径。
二、和谐社会环境下公共管理社会化体系的框架内容
(一)从管理职能看,突出服务行政
公共管理社会化的模式和体系中,社会公众是被政府所服务的对象,政府在过程中更亲民,而不再是单一的统治力量与高高在上的官僚组织。这就需要公共社会的管理职能☮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公众为第一。因此♂,政府机构需要对自身职能的重新界定,从而来实现部分职能的市场化,而且一些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能与公共事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第一原则,高效、公共责任与社会满意程度高的去完成,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管理中心以社会企业和社会公民为本,顺应他们的意愿来进行本身职能活动的实施,让政府在本质上成为高度权威的公共行政组织,是社会、企业、公民等价值观的体现出来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从管理主体看,强调多中心应用
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发展需要打破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垄断,从而使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等共同来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与资源,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关系的确立,有利于非政府组织作用的体现和发挥,形成了两者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竞争机制的引进,来打破行政对公共管理的垄断,允许多元所有制成分来提供公共产品,参与公共管理。如在城乡电力、能源、供气供暖、水利设施开发运储、有线无线通讯、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粮食收购存储等领域允许多主体经营,政府为之构建公平竞争平台;在教育、获贫、妇女儿童保护、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人口控制等非纯粹市场领域,发挥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
(三)从管理结果看,注重行政成本计算与绩效评估
公共管理工作中的成本核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公共管理社会化的模式中要对成本核算加以重视,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让公共管理呈现高效化的趋势。高效化的政府本身就是廉洁的政府,而廉洁的政府是让公众负担小的政府,所以高效化的政府是公众拥戴的政府,在传统的模式中,只注重投入的多少,对结果漠不关心,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在公共管理社会化的模式中,对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都极为重视,注重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效率的直接表现,既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加以考虑,也对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加以把关,将政府管理资源配置和管理人员的绩效有效结合,对薪酬的支付水准按照业绩和绩效来分配,在消极评估指标体系中,价值趋向通过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来体现,对评估方法的相结合,来使最终的绩效评估更客观公正。
三、和谐社会环境下公共管理社会化的途径
(一)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放权还权于社会
在一定的主客观环境和指导思想下,政府为使管理职能与管理目标的实现采取的普遍性行为,这就是政府的工作方式取向。通过这种工作方式,对政府管理的理念、价值是一种集中的体现,在政府工作的决策、执行等其中都有着具体的表现,对于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政府的工作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政府职能实现的一种政要的手段和措施。在我国ธ当前阶段,政府工作方式发生的转变,主要应在政府管理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为主要形式;行政手段管理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的过度和转移,将管理的中心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此,权利可以更好的放于社会,一些不必要的权利通过社会自身来进行掌握,对于政府的职能和管理都是一种不必要负担的减轻,可以更好的对政府职能的促进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可以加快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二)扩大市场主体准入,放松对市场的限制
当政府通过对市场的进入设定一定的门槛的时候,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符合政府设定条件的市场主体才能进入市场,这就是市场主体准入。这种制度的发布和实施对市场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一些比较优质的市场主体拿不到准入许可,就不能进入市场,对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都是一种损失,如果加大对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发展,就必须对市场限制制度所放松,呈现多元化发展和避免垄断企业的产生。要使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例如在交通通信等领域,当前的市场进入限制相对较多,对于行业的发展和前景都有一定的影响,也有利于垄断企业的形成。在进行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中,除了极少数的特殊部门与行业,政府的准入限制要放松,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最大程度的打破市场和行业的垄断。
(三)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在我国当代,虽然事业单位的改革有些许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和发展适应程度不高。这种情况的产生,其一是因为在过去的事业单位改革和政府机关改革同步进行的影响,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方式,其二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工作面广泛,内部情况复杂,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依据政事分开的原则,来进行对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正因如此,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依据我国现状,要实现政府管理事业单位方式的改变: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和法律、经济的手段对事业单位实行间接管理。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社会化是多组织共同处理和管理社会共同事务的一种体系,政府只是一个核心组织与核心内容。虽然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政府管理社会化有着大体程度上的相似,但是两者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管理社会化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权利更好的放还于社会,但是政府管理社会化更强调以政府为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权利对社会更好的放还,然而公共管理社会化打破了以政府为中心的理论,它用本身更为宽阔和广泛的视野来看待政府和社会的变化关系,体现了政府和社会两者之间的互动精神,更好的放权于社会对于现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共管理社会化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政府管理社会化所不能比拟的,对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加速推进,有利于政治发展民主化和经济改革市场化更全面和及时的达到预期目标和期待。
参考文献:
[1]李俊.我国消防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构建[D].长江大学,2015.
[2]杨笋.浙江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作者:吴艳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共水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