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公民教育的理性选择

时间:2025-01-13 20:22: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 现代化 现代性

论文摘要:公民教育是转型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在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空间的形成、公民主体性的自我觉悟和国家的法权保障三个方面为公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公民教育必须体现现代性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权利本位;在教育目标上,应强调主体地位:在方法体系上.应注重实践体验

公民教育问题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近年来.为了回应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二元紧张关系.公民教育问题在西方社会再度复兴中国在公民教育的问题上起步较晚、起点较低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公民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有大批学者投身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笔者以为.中国的公民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离不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将公民教育放到现代化的背景下,才能准确把握公民、公民教育等核心概念的内涵.才能理清公民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才能科学选择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以便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提供价值导向和理论根据。

一、公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集权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变.从国家吞并社会向国家与社会并存转变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前提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作为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主体的公民是现代化的基础性要素.而公民教育则是培养这一基础性要素的必经渠道。

(一) 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主要动力来自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相对而言.“民主”、“公民”、“公民教育”等概念在中国是舶来品从本原意义上讲.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是公民生成的客观前提冯朝霖认为,“民主政治是公民社会的形式,而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内涵”f1]现代意义的公民是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合格公民至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具有由法律确认的公民资格:二是对民主价值观有基本的认同和接受.具有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三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能够真正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公民资格的法律确认可以由制度设计解决.民主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以及一定政治参与能力的形成则有赖于民主政治的实践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回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公民社会的生长是关乎公民教育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为,就公民社会的自发性而言.公民社会不能完全由政府主导构建:就中国民主政治的传统而论.公民社会也不能完全通过民间力量倡导达致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公民教育是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尤其是缺乏民主政治传统的中国.公民教育在培养能够适应民主政治生活所需的社会成员的基础性作用方面更加突出.一是有助于形成公民民主价值观.二是有助于塑造民主政治活动主体资格.三是有助于培育公民民主政治参与能力因此.中国的公民教育是传统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现代化的需要而出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二 )公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体现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并且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笔者以为.教育现代化的表征可以从多方面来把握.如教育体系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方式的现代性等等有学者提出.“当一种或一个国家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应于现时代并代表着未来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即表现出对现时代和未来社会的极大适应性和推动性.我们称之为现代教育”笔者以为,教育对现时代和未来社会的极大适应性和推动性的根本表现在于教育培养的产品.培养目标是区别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最核心特征据此.现代公民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公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体现。"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传统.在教育上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奴隶主义。这种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忠实的臣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新中国成立后虽通过“五四宪法”很快赋予国民以公民身份.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又使社会民众过分依附于特定的“单位”.对现代公民培养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问题乃是进一步明确公民教育的理念,克服臣民教育的传统.努力培养公民意识,实现从臣民教育到公民教育的转变。

(三)公民教育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个人解放的历史因此.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问题的核心。人的现代化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人摆脱各种自然和人为的束缚.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和通向自由的过程。简言之,人的现代化是人格独立和主体性确立的过程.人格独立和主体性确立是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和归宿毫无疑问.人格独立和主体性确立.正是现代公民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公民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渠道。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上文提到.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实的臣民.这些臣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反观之。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臣民.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将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放到应有的位置梁漱溟在评价传统臣民教育的主体性缺失时说.“中国人不当他是一个立身天地的人他当他是皇帝的臣民。他自己一身尚非己有,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可说呢?”其结果,自然是违背人类解放之目的。因之,通过公民教育,实现人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确立.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的现代化为公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

中国的公民教育已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民国初到2O世纪20、30年代.以杜威等人的公民教育模式为指导,是对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国情的直接呼应.但欠缺实行西方自由主义意义上公民教育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苏联强烈集体主义立场的公民教育模式影响.过分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民教育的A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特性.直到今天仍有影响第三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公民社会f市民社会1理论的探讨热潮.曾一度被强烈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中国公民教育又焕发了新的光彩现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应追溯百年来公民教育的价值立场,反思解放后公民教育的偏差,而且要深入当前中国的社会实际。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现代化仅仅对公民教育提出了要求,那么现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至少从三个方面为公民教育创造了条件。

经济市场化推动了催生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空间的形成

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所引起的适应性变革.首先是“经济人”出现;其次是政治制度结构调整.民主制度产生:再次是社会结构变革,公民社会形成[61公民社会是公民教育的最直接因素。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吞并社会的社会结构向国家f政府1、市场、市民社会的三元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被释放出来。人们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渴望愈见其涨.学习和运用社会规范.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并施加影响力的热情日显其高。聊现阶段.尽管人们对公民社会的看法仍然不一,但公民社会生长的事实已成共识.有关公民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也为人们所共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公民教育势在必行。事实上,市场经济和公民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发达的公民社会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体制运行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些都为公民教育创造了条件。"

政治民主化促进了公民主体性的自我觉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在民主制度中的体现其实就是政治人.即公民.而经济人形成于经济领域中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投身到政治领域也就是公民意识。同公民意识是公民成熟的标志主体性是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主体性体验的机会.创造了公民意识提升的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正不断提高公民对自己主体性的体验和认同.直接导向公民对民主法治和政治参与的自觉追求。

法制现代化提供了公民教育的国家法权保障

市场经济的法治属性.决定了法制现代化必定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法的一大特色是义务本位,法律多禁止性规范,而少权利性规范,人的独立人格、自由、尊严和利益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这一现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将学生视为客体.认为其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但是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通过法制现代化实现由传统人治社会走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正逐步被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取代,自由、平等、权利等成为现代法制的基本价值取向。权利本位通过宪法和基本法律逐步确立,义务本位传统的影响日渐减小。在实践方面.教育对象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在维权方面更加显示了其自身的主动性。这些都是法制现代化为公民教育提供法权保障的集中体现

三、中国公民教育的现代性追求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的公民教育并非没有挑战笔者以为,这些挑战部分源于我们的社会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私民”意识的深刻影响.部分源于我们对公民教育理念把握上的偏差,还有一部分则来自于实践探索的不足。迎接这些挑战,变不利因素为推进公民教育的动力.离不开对现代化背景的科学把握.就当下的公民教育而言,关键之点就是要在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体现现代性的要求

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权利本位

公民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或价值基点.这种价值导向或价值★基点,就是国家、社会和个体关系的正确定位。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下.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就是要克服义务本位的传统,弘扬权利为本的理念.这种价值导向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现代法治的构建,通过对宪法及法律所赋予权利的维护.保障所有公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促使公民对自己成员身份的认同.激发公民参加和享受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当然.公民是一个集权利和义务为一身的主体.按照权利义务对等性原则.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其中最根本的义务就是对国家的认同中国正处在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之▼中.

公民教育价值导向的确立.是基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日益分化.公民教育的主旨.也是为构建良好有序的公民社会即公共领域提供主体要素.培养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公共福祉的营造.它并不关涉私人领域中的价值因素所以.从属于私人领域的个人事务则不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对私人领域的价值取向应当凭由个体的自主选择.只有个人在私人领域中充分地享有自由的情况下.他们才有愿望参与到为保护和健全私人自由的公共领域中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公民教育中必须大力提倡对公民自由价值的维护.也就是基本人权实现.这正是处于现代性转型的中国的公民教育应当贯彻的价值观念。"

(二)在教育目标上.应强调主体地位

现代公民是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的合一.是Ⓐ具有平等身份和公共生活品格的人.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主动投身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如上文所述.主体性是公民的根本属性它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个性自由:二是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j是参与意识和能力。个性自由是前提.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是关键,参与意识和能力是结果.人格独立则是健全自律的公民之根本要求和体现从这一意义上说.价值取向上的权利本位,是以坚持公民的主体性为前提的.反之,权利本位的价值导向也为公民主体地位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笔者以为.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以主体地位为根本: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则应以公民意识的培育为重点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相对于人民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公民意识相对落后。李慎之先生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民意识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能生而有之.必须依靠教育和培育才能实现。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倡导.就是要补上这一精神的空A,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强化公民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的公民能力。

(三)在方法体系上.应注重实践体验

公民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教育。合格公民需要通过终身教育来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公民教育的方法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体系。首先,从公民教育的普遍性来看.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使其成为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注重普遍性要求.既适应学生发展水平也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尤其要妥善处理好公民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要求.同时,在方法上要采取多层次的公民教育手段,使其落到实处。其次,从公民教育的终身性来看.合格公民目标的实现不能简单奢望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完成,要营造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共同教育的环境.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教育的作用予以实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从公民教育的现状来看.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为强化公民意识.培养合格公民提供坚定的制度保障和实践机制。

上文所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提高了公民对主体性的体验和认同.为公民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培养公民意识和塑造公民人格的途径。但相对现代化的要求而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教育提供实践体验的途径仍然不够.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的具体表现是: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保障可靠但发展不够平衡:主体广泛但参与不够充分。引因此.中国今天的公民教育.有赖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赖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事实上,通过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提高公民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不仅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其本身正是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归宿。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