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炉间差异的消除措施

时间:2024-12-26 16:23: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 消除电石炉间差异的目的

消除电石炉间差异的目的主要有:找准最佳切入点,缩小电石炉与炉、班与班、操作与操作间差异,优化员工操作水平,提高电石炉整体产能;通过消除电石炉间差异,降低电石炉工艺电单耗、缩小电石冷样质量和热样质量之间的气差、使电石炉负荷有效提升;统一多台电石炉的操作手法,追求产量、质量齐达标,消耗、成本创新低的效果。

2 查找电石炉间差异的原因

造成电石炉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有:设备日常巡视检查不到位、专业维护保养不及时、计划检修质量不合格,造成各台电石炉设备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小故障,装置开车率低下;员工操作水平不均衡,导致同装置的电石炉工艺控制参差不齐,产生炉况差异;管理不到位,导致电石炉出现较大的诸如翻电石之类的差异;同台电石炉班组操作不统一,导致工艺控制出现偏差,引发电石炉与炉之间的炉况差异;附属净化设备的管控能力和过滤器的降温效果不同,制约电石炉正常运行和操作优化。

3 制定消除电石炉间差异的措施

3.1 配料站设备的检查、校验

3.1.1 定期检查配料站电振机连接处、振动卸料器、除尘器尾气管与称量斗连接处、称量斗与楼板连接处,是否有杂物或存在搭接影响称量的情况。

3.1.2 定期检查配料秤的压力传感器是否积灰,调节螺丝是否松动,避免出现自动称料的现象。

3.1.3 配料称校验时首先排除搭接的影响,然后再进行仪表清零,或者当底数长时间大于3kg时组织校称。

3.2 环形加料机刮板检查、调整

3.2.1 制作专用工具,准确标记刻度,用于定期测量环形加料机刮板的高低。

3.2.2 电石炉处理料面时,检查并消除环形加料机的12个刮板高低不一致的情况。

3.3 物料混合情况检查、调整

3.3.1 定期从上料皮带上检查石灰和碳素材料混合是否均匀,保证不影响入炉原料配比的准确性。

3.3.2 操作工与巡检工配合,及时调整配料秤的称量振动频率,确保所用原料均匀入炉。

3.4 成品电石的质量监控

3.4.1 热样质量:要使电石热样发气量具有调整炉况的代表性和依据性,首先必须保证以每次出炉为一个取样单元,按照双锅依次取样;其次要保证热 シ样化验结果的传递时间尽量及时,不延误工艺调整。

3.4.2 原材料化验指标:每班化验2次入炉原料的指标,包括固定碳、灰分、水分、氧化钙、氧化镁等主要指标,同时必须保证第二次取样时反馈第一次的化验结果,便于及时调控电石炉工艺操作参数。

3.4.3 电极入炉深度:根据电极入炉深度的波动趋势判断电石炉质量的波动趋势,当入炉深度持续上抬时,电石质量可能会有提升趋势,应缩短冶炼时间;当入炉深度持续下走时,电石质量可能会有降低趋势,应延长冶炼时间,避免质量出现较大的起伏。

3.5 配比调整

3.5.1 首先适当降低配比,将电极的入炉深度有效下插。

3.5.2 调整方法:当调整冶炼时间对质量没有明显扭转趋势时,通过调整配比来改善电石质量。

3.5.3 调整权限:配比调整需同时参考最近几炉电石的热样发气量和原材料质量,不可盲目调整。

3.6 电极长度

3.6.1 测量人员和周期:一般每8~16小时,班组主操负责测量电极长度一次并彻底处理料面。

3.6.2 测量工具:每台电石炉准备3根6m长的圆钢,2个电极对比角度盘。

3.6.3 测量方法:从探测孔将圆钢扎入电极根部,必要时可以适当起吊电极,读出角度盘上的度数,然后对照度数对应的数计算电极长度。质量、电极长度以及电极焙烧质量等因素制定电极压放量,保证消耗和压放平衡,即电极的工作长度基本稳定。

3.6.4 电极把持器位置:每次处理料面时校验三相电极的把持器位置,避免影响正常的电极长度和入炉深度的计算。

3.7 糊柱高度

3.7.1 测量人员和周期。班组副操负责接班、班中、交班时测量三相电极的糊柱高度。

3.7.2 测量工具。测糊绳不能有弹性,每1m打一个小结,一端捆绑重物,便于准确测量。

3.7.3 测量方法。从电石炉四层电极筒将测糊绳放入电极筒内,重物一端触及到糊面即可,记录绳长;然后记录从四层到三层半的整截电极筒节数,乘以1.25m/节,得;测量三层半裸露的半截筒长度;按照公式:糊柱高度=6.6+数1,计算得出糊柱高度。

3.7.4 加糊要求。正常工艺要求3.5~4.5m,每班接班测量完毕,如低于3.5m必须均匀加糊,不得一次性加入过多,影响正常消耗,加糊时不得有粘结块、垃圾、杂物等进入电极筒内。

3.7.5 差异化要求。当三相电极的消耗不一致时,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糊柱高度来促进电极消耗,具体依据为:糊柱较高降低电极消耗,糊柱较低加快电极消耗。

3.8 流压比

确定适合各相电极平稳消耗的流压比,然后通过调节各相电极的操作电流实现流压比的调控,控制合适的电极消耗。

3.9 做功平面电石炉三相电极的入炉深度首先以800mm为标准,三相电极入炉深度之间的偏差控制在100mm以内;入炉深度达到1100~1300mm为奋斗目标。

3.9.1 出炉。三相电极对应的炉眼必须做好均匀倒用出炉,避免长时间出炉 ツ或者长时间不出炉而影响料层更新和电极入炉,造成炉底积存杂质,电极上抬、炉况恶化。

3.9.2 刮板。确保环形加料机的所有刮板高低一致,防止出现影响单相电极的配比,造成三相电极的参数不均衡。

3.9.3 炉眼位置。始终保持中低眼出炉,促进熔池下走和电极入炉,有效地排出电极底部的杂质,实现持续的在线清炉。

3.9.4 单相配比。当某相电极的入炉深度和消耗明显异于其他两相电极时,可以调整单相电极配比,同时必须控制合适的出炉ฎ炉眼和出炉时间,避免在平衡电极消耗的同时影响电石质量。

3.10 进出平衡操作

3.10.1 出炉电量控制:如果最后一炉的电量不满足出炉要求,那么交接班时必须交接出炉电量,待出炉电量满足要求后由接班人员组织出炉。

3.10.2 出炉时间控制:运行工和出炉主操负责把控出炉时间,必须将每次出炉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以内,防止长时间出炉损失炉底温度。

3.10.3 出炉量:根据上料量和输入的电量,综合衡量每次的出炉量,具体标准为:热样质量稳定在295~310L/kg之间,按照吨电石单耗,大致估算每炉的出炉量;热样质量超出295~310L/kg时,可以按照300L/kg的折标量估算每炉的出炉量;每8小时再根据上料量衡算出炉量的多少,把握进出平衡。

3.10.4 出炉量与电量异常偏差时应对措施:当某一炉出炉过程中出现异常降低出炉量时,必须适当地减少下一炉的冶炼电量;当某一炉出炉过程中出现出炉量超标时,必须适当地增加下一炉的冶炼电量。

3.11 料面处理

3.11.1 人员和周期。炉长监督用轻轨、耙子、圆钢、捣炉棒等,每8~16小时处理一次料面,达到有效切断料面支路电流,降低净化控制难度的目的。

3.11.2 程序。打开炉门,首先观察炉内是否有漏水,其次观察料面及电极焙烧情况,将死灰扒出炉外,对料面的硬壳和溶洞进行彻底处理。

3.12 设备巡视检查

为保障设备持续良性运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维护和检修相辅的原则。

3.12.1 在现场明确各设备的巡视检查标准、方法、周期、责任人。

3.12ธ.2 巡视检查必须以点检牌的形式体现在现场,班组员工要严格按照巡检标准和方法执行。

3.12.3 在现场设备的巡视检查记录表中记录点检情况、点检时间、发现的问题,然后逐级上报问题进行解决。

3.13 设备维护保养

3.13.1 维护保养。一是运行人员每日例行维护保养工作;二是维修人员按照关键装置管理手册执行周期性维护保养。

3.13.2 检修。在巡视检查、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设备故障,工段人员要按照检修程序,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进行故障消缺,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避免设备带♀病运行,保证检修质量,并形成故障消缺记录。

3.13.3 档案建立。日常生产中,将设备故障,消缺情况,维护保养及运行情况做详细的记录,设备技术人员负责及时录入设备档案,便于掌握及归纳设备的运行和故障规律,做到精细化设备管理。

4 结语

本文分析探讨了影响电石炉产能的各类差异,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在后续的生产验证过程中效果尤为明显,但消除炉间差异是一项长期的项目,值得我们持续改进,继续探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