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5-01-13 19:35:0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高校和谐班级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和谐班级的内涵与特征后,提出了构建和谐班级应该贯彻“一个理念”、创造“两种文化”、理顺“三种关系”、建立“四种机制”的工作思路。

论文关键词:和谐班级;高校;构建思路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与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班级作为和谐校园的基本构成单元,构建和谐班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班级的意义

1.和谐班级是和谐社会的应有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把和谐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它本身就是由各个子系统内在和谐有序构成的。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班级作为和谐校园的基本构成单元,其构建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和谐观念、理念,另一方面创造了和谐的主体间关系,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元素。

2.和谐班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依照我校教育集体的信念来看,培养道德的最微妙的奥秘之一,是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思想寓于青少年儿童敏感心灵的激情和渴望之中,寓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这说明,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习惯、荣誉感和责任感,甚至他们的思想与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谐班级的创建,就是为班级全体同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重要平台。

3.和谐班级的构建为新形势下高校育人提供有益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90后”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思想的多元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过多追求实用性、技术性的知识,出现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学生目标整体性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良好的班级同学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和谐班级的内涵与特征

从词源意义来看,和谐是指互相配合、协调之意。《吕氏春秋》中有“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意思是人的耳朵很奇怪,不愿意听单一的声音,一定要听几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感到舒服,这很好地说明了“和”的含义。“谐,和也”(《尔雅》),“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从系统论来看,和谐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以达到系统有机组合的功能,无论是对组织,还是有机体,和谐都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使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并形成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及角度来看,和谐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统一。和谐班级是指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民主、平等、和谐、进步的班集体组织。在和谐班级里,班级这一子系统内的各元素是和谐、有序的,学生之间则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班级作为子系统与其他系统也是协调发展的。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依据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谐的特征,和谐班级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整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美国的麦克霍尔·迈尔斯在《大规模系统工程》一文中对系统特征进行归纳,认为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和谐班级本质上就是一个协调发展的子系统,它的整体性特征使得班级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谐班级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班级文化的统帅下,各成员形成了共同的愿景,为预设的班级目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但和谐班级的整体性并不是整齐划

一、齐头并进的,而是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张扬下的和谐整体。整体性的特征,并不是要抹杀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相反,和谐班级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保障每个班级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的:“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它的统一”。

2.制度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班级应是科学管理的班级,科学的制度是对班级进行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的统摄下,班级形成共同的目标,建立班级公约、班委职权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进而形成具有独特班风、班貌的班级。但这种独特性并不排斥作为一个子系统的班级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与交流,从而展示和谐班级的开放性。和谐班级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中,鼓励班级成员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发展、提升自己。

3.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和谐班级是实现自我教育、开展自我管理、拓展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师生平等是和谐班级建设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实现角色的转变: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从单纯的说教者变为大学生的激励者;从严师变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性,无论是班委的选举、班费的管理、班级制度的制定,还是各种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都要让班级每位成员参与到其中去。"

三、和谐班级构建的思路

1.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和谐班级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指导思想,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才,又关注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的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和谐班级目标的确立与实现,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依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分层次、分阶段设计和谐班级的建设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

<> 2.创造班级文化与寝室文化的有机契合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和谐班级建设中,它创造着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本身的内聚力主要靠班级文化来维系,表现为:班级成员在学习上的积极进取、共同奋斗,在生活上的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在行动上的协同一致。班级文化在和谐班级构建中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

从外延看,寝室文化隶属于班级文化。在高校里,学生往往是依据课表,在流动的教室里听课、学习。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里的班级更像一个“无形组织”。这种“无形组织”使得班级文化尤其是教室文化的建设具有隐形的特征。而在高校里,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一般学生一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所以寝室文化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其建设又往往具有显性的特征。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可以举行“寝室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来改善寝室文化,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布置寝室,让他们的思想在寝室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3.努力处理好三种关系

(1)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辅导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辅导员是和谐班级建设的主导,在建设和谐班级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中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观念,化解师生间的代沟;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ღ谐、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注重方向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指导,善于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细致工作,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逐步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切不可有包办一切、让学生唯命是从的思想;注重促进班级学生个性的、健康的人格发展,提升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和谐的教学方案,实施和谐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端庄大方,平易近人,发挥为人师者应有的模范作用;要做到以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以理性引导学生的个性,以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摒弃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合理组织、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对话”式教学,通过“对话”,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消除教与学的隔阂和对立,形成共同协调的行动。师生在对话中相互碰撞和激活,共同探寻真理,发现知识,获得智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的。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班干部能否与班级其他同学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环节。辅导员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思想与和谐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师生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特别关心弱势群体即学习弱势群体、地位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的状况,发挥他们和谐班级主体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

4.建立四种机制

(1)激励机制。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和谐班级是一种组织形态,有其总体目标的设定,但和谐班级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班级每个成员个体目标的成功实现。班级成员由于家❣庭出身、经济状况、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个性特征等的不同,其个体目标ฟ也各不相同。在和谐班级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位班级成员的个体差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尤其要建立情感激励制度,营造有归属感的班级文化。特别注意好榜样激励在构建和谐班级中的作用,选好榜样、用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聚合作用。

(2)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班级作为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的基层组织,本身固有✫一定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设计、运行,约束每个班级成员,制度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班级制度不仅包含有形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包含无形的、不成文的、体现和反映班级传统习惯的非正式的制度。前者体现为显性、刚性的作用,后者体现为隐形、柔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的制度对构建和谐班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首先要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其次重在抓好制度的实施。在制度的贯彻中,学生在主动遵守与被动遵守、自律与他律连续不断的选择中,逐步养成了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让班级制度自然而然的成为班级文化,被学生们所接受、认同,内化为班级成员的素质才是最终目的。

(3)评价机制。围绕和谐班级的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确立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以展示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由学管部门、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及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整合各方面的评价力量,可以全面把握和谐班级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有助于营造理解、信任、激励和促进班级发展的民主管理氛围。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艺术素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在评价机制中,被评班级的自我评价很重要。让班级成员涉入评价过程的经历以及通过经历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班集体中的每位学生把个人行为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加深对集体的认同感,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同时也是班集体自我反思、促进班级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4)交流机制。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中,与环境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质量、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的开放性特征要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又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作为学校子系统的和谐班级,其本身的建立与发展必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中。依据和谐校园的整体规划,及时、动态调整自己的目标,在和谐校园中汲取营养,检验自身。同时要鼓励班级成员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社会化,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