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风暴”显示沙特崛起,美国失控?

时间:2024-12-27 15:00: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3月26日起,以沙特为首的“十国联军”发动代号为“果断风暴”的军事行动,对即将拿下亚丁、占领也门全境的胡赛派武装展开大规模空袭。一向行事低调的沙特王室,此次异乎寻常地亮剑也门,究竟ฆ意欲何为?

用武力干涉挽回政治败局

2011年也门动乱后,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一直企图扑灭革命火焰,使阿拉伯大动乱止步于也门,以免波及海合会国家。然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政治过渡方案不过是扬汤止沸,并未解决也门的深层次矛盾。几年下来,这个过渡方案水土不服,不得民心。前总统萨利赫虽被强行罢黜,但余威犹存,他利用在也门政府军和最大的哈什迪部落中的余威,企图借胡赛武装叛乱重返政坛。胡赛派则对军队改革和联邦制不满,认为政治过渡安排旨在削弱该派势力。共同的政治利益最终促使萨利赫与胡赛派结盟,志在颠覆沙特主导的政治安排。

教派冲突?实为权力之争

“果断风暴”看似针对胡赛派,实则剑指伊朗。包括胡赛派在内的也门约40%的人口属什叶派支派栽德派,虽与伊朗官方信仰十二伊玛目派不同,但该派还是得到了伊朗支持。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朗通过支持伊拉克什叶派、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加紧向阿拉伯国家渗透,成为影响阿拉伯世界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用一位伊朗官员的话说,伊朗已经拿下了3个阿拉伯国家的首都。

沙特则在与伊朗的暗战中节节败退,在几场代理人战争中都处于下风。在沙特看来,此次支持胡赛派在也门夺权,伊朗势力已经到了自家后院,沙特不能允许卧榻之侧出现一个伊朗的卫星国。沙特此次亮剑,欲敲山震虎,警告伊朗不可逾越红线,否则将遭到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围攻。伊朗对阿拉伯国家的攻势也有失当之处,其向阿拉伯世界渗透的政策并未改善自身战略环境,反而激发了阿拉伯国家反伊朗情绪,伊朗显然低估了沙特的动员能力、作战能力和战略决心。对于传统势力范围之外的也门,伊朗缺乏军事投送和后勤支援能力,无法像在伊拉ツ克、叙利亚和黎巴嫩那样呼风唤雨,难以实现战略目标。

沙特一直用教派冲突定义也门危机,以赢得也门逊尼派和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的支持。然而,也门局势急转直下正是海合会主导的政治过渡进程后遗症所致,也是国内派系此消彼长的结果,伊朗对胡赛派的支持并非决定性因素。也门危机以及此前几场双方之间的代理人战争的实质,是沙特和伊朗之间的海湾和中东霸主之争,教派冲突只是表象。

“果断风暴”的深刻意涵

除挽回也门败局,遏制伊朗之外,沙特此番动武还另有深意。第一,沙特欲以此役确认其阿拉伯和伊斯兰盟主地位。沙特在较短时间内顺利组建联盟,并得到海合会、阿盟、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区域和国际组织的背书,显示其阿拉伯盟主的地位。埃及的加盟,弥补了沙特军事实力不足的短板,改变了其“安全接受者”的形象,开始扮演海湾地区“安全提供者”的角色;第二,沙特组建的不是一个临时军事同盟,而是一个保守派政治联盟,联盟成员国希望维持或恢复阿拉伯旧秩序。在美国准备淡出中东的背景下,该联盟的目标是内求稳定,外遏伊朗;第三,“果断风暴”正值伊朗核谈判最后冲刺之际,说明这是一次中东反伊朗势力的大示威。沙特为首的反伊朗势♪力以此迎接美伊关系改善后的新中东,欲取代美国,充当反伊朗的急先锋。

另外,此次行动还反映了沙特权力传承后的政策转向:外交方面,沙特国王萨勒曼对待地区问题的政策,与已故阿卜杜拉国王有显著区别。卡塔尔入盟显示沙特准备修复两国关系,维护海合会团结。沙特联手也门穆斯林兄弟会组织――改革党共同反对胡赛派,显示萨勒曼欲软化对中东地区穆兄会组织的政策。内政方面,登基不久的萨勒曼需要一次战争展示领导力,巩固统治根基。

也门恐将“利比亚化”

沙特发动“果断风暴”,目的是扭转在也门的败绩,重新掌握在也门事务上的话语权,争取以战促和,削弱胡赛派和萨利赫派系力量,迫使其回到谈判桌,最终将哈迪送回萨那。然而,沙特深知实现此目标非常困难,对空袭后也门局势的走向并无把握。

首先,空袭只能削弱胡赛武装,若想根除胡赛武装,则须出动地面部队。也门地形复杂,地面战将导致大量人员伤亡。20世纪60年代,埃及在也门深陷战争泥潭,伤亡惨重的教训,将阻遏沙特和埃及展开地面战的决心。沙特目前也缺少“地面友军”的配合,沙特寄望于也门南部逊尼派部落武装趁乱收复失地,萨利赫系武装倒戈,为亲哈迪势力反攻创造条件,然而,这些派系各有图谋,难以整合。

其次,基地组织半岛分支、效忠“伊斯兰国”武装等恐怖组织将趁乱崛起,将使也门局势更加复杂,陷入叙利亚、利比亚式的大混战。第三,虽然胡赛派冲锋在前,但也门乱局的幕后总导演是前总统萨利赫,他仍是也门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空袭前夕,萨利赫之子、现任也门驻阿联酋大使艾哈迈德曾到访❅利雅得,萨利赫随后也表示愿意在阿联酋恢复和谈,说明萨利赫可能倒戈加入反胡赛联盟。但是,素有政坛“变色龙”之称的萨利赫已失去信誉,沙特认为也门政治过渡失败的原因,就是没能剪除萨利赫势力。萨利赫的立场以及沙特对其政策,将是也门局势变化的重要因素。

也门是一个典型的被部落、族群、教派等各类认同撕裂的“补丁式”国家,名存实亡的政府、胡赛♚派、部落武装、“基地”组织和南部分离主义运动等各派政治势力的混战,已将这个贫穷的国家搅成了一锅粥。外部势力的介入,只会乱上加乱。未来也门分崩离析,走向“利比亚化”的可能性远超过重归统一。 美国失去对中东局势的控制能力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不但不再是伊朗的遏制力量,而且什叶派占主导势力的伊拉克还变成了伊朗在宗教教派上的同盟。同时,与伊拉克紧邻的叙利亚也是一个什叶派少数掌握国家政权和军队的国家。另外,与叙利亚相邻的黎巴嫩,其国内的什叶派真主党也是中东地区一支拥有武装力量的强大政治势力。在这种地理位置相邻的情况下,什叶派国家和政治势力就在中东北部地区构成了一条所谓的“什叶派新月带”,并与中东地区的逊尼派国家形成一种教派对抗的地缘战略格局。

在伊拉克重建乱局无法收拾的情况下,美国军队2011年底从伊拉克匆匆撤离。此后在面对叙利亚内战时,美国一直无法确定明确的政策。这一方面是奥巴马政府深受伊拉克战争的教训,不敢再贸然采取军事行动。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政府只能一直在暗中支持叙利亚国内的逊尼派反对势力,希望通过他们推翻代表什叶派的阿萨德政权,以此来打击伊朗为首的中东地区长期坚决反美的什叶派阵营。

2014年初,从叙利亚的逊尼派反对派中崛起的“伊斯兰国”又再次让美国的中东政策处于危机之中。这支具有伊斯兰极端主义性质的武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从叙利亚打到伊拉克,占领了大批土地和油田,控制了大量人口,还建立了所谓的哈里发政权。这个新建立的“伊斯兰国”不但坚决反对什叶派,而且更坚决地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面对这种严重局面,美国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组织中东的盟国对“伊斯兰国”展开空中打击。然而,这些与“伊斯兰国”同属逊尼派的中东盟国和“伊斯兰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美国与这些盟国都不敢派出地面部队进行打击,因而根本无法有效地遏制“伊斯兰国”的扩张,更不用说将其彻底消灭。

这些都显示,在中东问题上处于内外交困的美国政府失去了全面控制中东地区事态的能力,而且也表明了美国在中东势力的严重衰落。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