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之构思(1)

时间:2024-12-26 03:19:5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内容摘要: 构建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体系,旨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发展之路,在原有的业余教学基础上,总结、修正我 们的普及教育体系,建立更科学、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框架。 关键词: 教育框架 普及教育 考级教学 终身教育

在原有的业余教学基础上,总结、修正我们的普及教育体系,建立更科学、更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框架是中国手风琴普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我们要对手风琴普及教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结构概念:即普及教育的文化土壤、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教学导向以及为普及教育建立教材体系等,都是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风琴普及教育是大众行为,其参与人数远远大于专业人员,仅此一项我们就该做出百倍的努力,为中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必须建立在大众文化之中

大众喜爱是手风琴艺术的生存土壤

手风琴普及教育首先要具备生存土壤。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政治文化环境的需要,手风琴以其独特的功能占领了舞台,并迅速被人民大众喜爱和接纳,使手风琴发展有了一次难得的飞跃。在七八十年代,手风琴从舞台逐渐走向民众,学习手风琴成为了一种时尚,其发展速度非任何乐器可比拟,这时是手风琴发展的真正春天。进入九十年代后,音乐教育百花齐放,各种乐器培训争奇斗艳,手风琴的发展速度趋于减缓,尽管众多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仍不能改变学琴人数逐年减少的境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学习音乐的选择面拓宽,表面上分流了学生,但主要根源还是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立足点逐渐偏离了大众文化,没有及时调整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结构,而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明显地意识到社会在变化,人们欣赏的品位也随之变化,所以手风琴也因此逐渐淡出主流音乐舞台。为什么手风琴会从五六十年代的红火发展到七八十年代的广泛普及,到九十年代反而疲软?这是值得广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要改变我国手风琴界的现状,关键在于能否赢得大众的喜爱,大众的喜爱就是手风琴事业的生存土壤,因此,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就要明确地建立在大众文化之中,离开人民大众的喜爱,手风琴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手风琴普及教育要回归大众文化

手风琴之所以逐渐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淡化,是因不合时尚,没有建立起大众的畅通的欣赏渠道,所以人们很难在舞台演出、影视媒体、街头巷尾中见到它的身影。面对现状,我们不能苛求大众的欣赏水平,而要从手风琴界整体思路上寻找原因:要让大众接纳一件事物,就必须具备吸引广大民众的亮点,在这方面手风琴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和声、音色多样、易于携带,不受环境场地的限制等),其独奏的韵味、合奏的气势、歌曲伴奏的灵活便捷都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是非常适合大众文化需求的良好艺术载体。这么完美的乐器为什么会从昔日辉煌走向淡出主流音乐的境地,或许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大众的音乐需求,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追求着高深的音乐效果,用完成大作品来显示我们的技术水准,在孜孜追求与国外同行们的竞争中,离开了普及教育的土壤……长此以往,手风琴的淡出主流音乐舞台似乎成为必然。反思之后我们发现,要更好地推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其关键就在于能否使手风琴再次融入大众音乐生活,找回手风琴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赋予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普及手风琴教育要从娃娃做起,以培养对手风琴的兴趣为主,让人们从欣赏到喜爱的过渡,让手风琴回归到曾经占领过大众音乐的主流地位,让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再度腾飞。

二、手风琴普及教学体系之探索

手风琴专业教育与业余普及教育的区别

手风琴普及教育难以推行的归因,很大程度上是模糊了专业与普及教育的概念。手风琴专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演艺和音乐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普及教育则是面向大众的音乐培训,旨在使学习者能演奏中等水平乐曲,掌握一般的演奏技巧,达到自娱自乐,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提高个人审美品位的目的。我们普及教育的愿望是美好的,希望手风琴普及教育起点高,专业性强,在器乐培训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教育框架向专业水准靠拢,选择教学曲目难度偏深、演奏难度大,以致于许多从事手风琴业余教学的老师在教高级别的乐曲时都有为难情绪,那学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选择一些能突出手风琴风格的、大家熟悉的经典作品,或有良好的舞台演出效果的乐曲,学生爱学,老师好教,能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就能吸引学生,吸引观众,达到宣传普及手风琴的目的。手风琴演奏如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大众不欣赏,甚至听不懂,那就是我们教育理念上的失误。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选择合适乐曲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要知道,阳春白雪固然美丽,但毕竟曲高和寡。所以,我们在普及手风琴教育中一味追求高、难、深的艺术效果,会使普通人望而生畏,难以达到普及的初衷。普及教育是基座,专业升华是塔尖,没有坚实的基础,塔尖的高度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必须明确定位在普及教育范畴之内,使受教育者因喜爱手风琴而越来越多,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占主导地位的手风琴考级教学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手风琴业余教学多以教授音乐考级测试内容为主,教师则是顺应学生和家长的考级需求为考级而教学,这是不可低估的大众潮流。既然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顺势引导,把培养对手风琴的兴趣与考级相结合,寻找二者的切入点,把应试教育向兴趣教育转移,注重基本功训练,多培养一些音乐应用能力。盲目追求考级级别,势必造成拔苗助长的结果。学生会由于功底不扎实,很快遗忘学完的曲子,新曲没学完,旧曲已经生疏,有了演出机会却拿不出成型的节目;或是演出中演奏太深奥观众难以接受的乐曲;或是大江南北同奏一曲,缺少新鲜感,让演出的组织者都感到为难,这些都是手风琴艺术置于尴尬境地的归因。更有甚者,在考级现场同一级别就可能出现几十个学生同奏一曲,这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但这种教育形式的背后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若干年后手风琴的发展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这是令我们所有手风琴艺术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如果我们培养的一代手风琴爱好者只会这几首乐曲,那是否是教育者的悲哀?综观业余音乐考级这种普及教育形式,确实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如果几十年一成不变,没有新的发展,就会失去他应有的活力,事物只有在不断更新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业余考级是社会大众认可的一种音乐教育形式,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由此滋生出了许多背离我们初衷的教育弊端,但是要变这种状况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或许大众能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但教育行为还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共2页: 1

论文出处:

三、教材体系是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的重要支柱

手风琴教程与考级教程的概念区分

目前在手风琴业余教学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各地编写的《手风琴考级教程》,即考级规定曲目。我们都清楚,在教材体系中,某一学科的教程是按教学大纲而制定的,是由基础入门开始,循序渐进地逐步向专业的纵深发展的阶梯模式。考级规定曲目则是手风琴学习到某一级别应该达到的演奏技术水平,考级教程即是考试测试范围。如果用考级测试范围代替学科教程,势必造成曲目单一,技术牵强,应用能力欠缺,欣赏作品局限,追求级别的同时迷失了学习音乐的目的。然而,社会上对业余音乐考级的关注点与教育工作者的思路截然不同,我们希望在学习音乐中重其过程,而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中重其结果。是按照艺术教育规律坚持艺术教育标准还是顺应潮流?每个音乐工作者都有过痛苦思索。然而,这恰恰是大众给我们设立的一个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新课题:既要保持已有的考级形式,又要调整手风琴教育的发展方向。重新编写《手风琴考级教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需要重新调整我们原有的教材编写思维模式,在新教程的编写中加入我们对手风琴发展导向的诠释;手风琴演奏形式是多样的,独奏、重奏、歌曲伴奏、与其他器乐协奏等;不用复杂的技巧就能奏出优美的旋律;浩瀚的手风琴曲目自由选择;手风琴考级教程的内容更偏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祈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手风琴考级教程更适用于普及教育的开展❣,若干年后让手风琴重塑一个崭新的大众形象。

手风琴教程编写要立足于普及教育

手风琴考级教程编写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手风琴事业的发展,考级教程内容极具导向性,它会在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一大批人的成长过程。有了系统的教材体系,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各自的课程表,所以,手风琴考级教程的编写是普及教育的关键点,也是普及教育框架的支柱之一。不能因教程选曲形式只适用于独奏,而使教学形式单一;因曲目难度不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结,使手风琴学习过早流产。

手风琴教材编写的着眼点应放在普及、欣赏、易学、曲目选择面广、重在能力培养等方面,考级教程选曲本着体现手风琴风格的多样化、学习者的兴趣化,大众喜爱、适合演出、易于学习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专业人士偏好的演奏曲目。在考试范围内可增加视奏、歌曲伴奏、重奏、与其他乐器协奏等多项内容,使单一的演奏形式变成多功能的音乐再生力。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组建手风琴曲目资料库,供教师与学生选择,也为爱好者创造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赋予考生选择教程以外演奏曲目,甚至演奏自己创作曲目的权力,避免因曲目选择面窄而形成的千人一曲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全面解读手风琴的应用功能,培养鲜活的手风琴爱好者。

四 、手风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普及教育发展之基石

教师是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的核心

教师是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的核心,没有众多教师的直接参与,发展手风琴事业就是纸上谈兵。构建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教师首先应该是引导者。他们在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中,对学生ท的学习方法、思想认识都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是搞好教学的基础,那么教师对普及教育的理解,就直接关系到普及教育的成功与否。推广普及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明确音乐的真谛在于学习过程,在于音乐的能力的培养,在于一种思维方式的建立。其次,教师是普及教育的执行者,是他们在传递普及教育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任何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会像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锐不可挡,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再次,教师肩负着宣传、推动手风琴事业发展的责任。事实上,每个教师都在关心着整个手风琴事业的未来,这也是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存在价值问题,没有学习手风琴的人群,教师就面临行业萎缩的尴尬。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发展,教师作用举足轻重。

教师队伍建设的自我深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手风琴教学开展的普及程度和广度不尽相同,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师资水平有较大差异,师资力量的悬殊导致手风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手风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未来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开展。加强手风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手风琴事业的基石。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受教育观念,完成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化过程。在学习专业知识外,多接触一些音乐以外的知识层面;给自己开一扇窗口,不断接纳、融会新的知识点,才ธ能跟上时代和学科的变化;不断自我充电才能做到教学“心中有底”,要摒弃那种“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陈旧观念,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完善自我发展。其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艺术教育很难用唯一的尺度来衡量,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在教学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小环节,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潜心找出解决的方法,逐渐积累教学经验。用心、用脑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再次,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的个性化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责任心,敬业精神往往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人品、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目中。从学生身上能折射教师身影,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名好教师能带出一批好的学生并影响他们的一生。“教琴育人”育人为重。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所以首先要自己高尚起来。

五、手风琴普及教育与社会之融合

手风琴的发展史以它的便于携带、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走过了辉煌的昨天,也因缺少变化经历了远离大众的暗淡历程。反思走过的道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手风琴普及教育要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在发展迅速的社会中,手风琴普及教育工作者应有敏锐的眼光,捕捉大众对时代音乐的需求,引导大众对音乐欣赏趋向提高鉴赏力、审美ღ品位,从而演绎大众喜闻乐见、愿意接纳的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手风琴,还要创作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让手风琴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大众的欣赏、喜爱才是手风琴艺术生存的土壤,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在与社会大众的融合中寻求手风琴事业的发展空间,才能让手风琴艺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共2页: 2

论文出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