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学生动手操作需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4-12-26 23:45: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以及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知识。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在操作过程中课堂纪律混乱嘈杂没有秩序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动手操作要有必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离不开动手操作,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操作的度,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让学生为了操作而操作。设计动手操作环节时首先考虑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探究值得不值得,因为有些问题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就能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去动手操作了。

例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小刀把提前从家里拿来的萝卜削成长方体。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花了很长时间也只是把萝卜削成了不规则的多面体,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把萝卜削得接近于长方体。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把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把萝卜削成长方体上,却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让自己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设计这一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因为通过这个操作学生没有得到任何的启发,更别说感知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了。除此之外,如果有些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理解,那教师就不能偷懒,必须为学生安排动手操作活动,但动手操作活动必须取得实效。动手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ญ原因:一是教师在操作前是否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学生是否明晰了操作的目的;二是教师在操作中是否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三是操作后师生是否一起总结操作中得到的结论。

二、要有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

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草草地结束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只操作到一半。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对知识的感悟也是一知半解,没有达到既定的操作目标。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大小不一样的圆形物体❧,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小组分工,边计算边记录下来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担心操作时间太长,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断地催促学生▲快点测量,快点计算,最后教师直接强制命令学生停止操作,这时还有一半学生没有操作完。在接下来的反馈环节,有些学生没有得到需要的数据,而有些学生汇报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最后教师只能自己直接宣布正确的结论。

不完整的操作过程,和直接给学生灌输计算公式让学生被动接受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教师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自主探索圆的周长,这个教学环节非常好,也很有必要。但由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致使学生的操作草草了事,没有达到操作的目标,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探索的积极性,最后结论的得出也是由教师灌输并非学生经过体验和思考而得。

三、学生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活动中,发现一些学生只是爱操作,并不是会操作。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一听到让自己动手操作就显得异常兴奋,随后课堂纪律就开始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学生自顾自操作,全然不顾教师在说什么。

有些教师也明白知识点理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感知,但是一想到放开这些学生去动手,课堂定会乱哄哄的,顿时打消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想法。其实课堂纪律的乱,在于教师没有给学生立好操作的规矩,也就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果课上有动手操作的活动,教师必须在前一天让学生准备好需要的学具,培养学生先认真听清并领会教师的要求之后才开始动手操作的习惯。操作时,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切勿自顾自地盲目进行。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听取教师的点拨,边观察边思考。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才能保证操作活动井然有序并且有效地开展,而不是一阵热闹过后,学生Σ什么也没学到。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感悟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重操作的必要性ฎ和实效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动手操作不流于形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