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时间:2024-12-27 14:12: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矛盾的形象表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两者都着重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本质上是对各种现实表象的追问、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的产生便是推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始动力。然而,现实却是教师绞尽脑汁地将学生教得越来越没有问题意识,最后还责怪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想让创新之花盛开于每一节数学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留心观察,积极实践,不断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一、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

新课改极力主张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进行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有权利也有能力选取适应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前置学习和主动探索,自主经历知识形成和建构的过程,体验其中的快乐和满足感,并在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教师确立课堂教学的起点、内容以及方式。教师以此作为创新性学习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索,不断激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激情。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自主学习环节,当学生看到书本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高2时,他们首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这样的?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投入到对公式的探索过程中,即以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利用三角形的拼凑、对比、分析,演化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遇到各种问题,经过探索逐渐发现以下几点:

1.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凑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或长方形;

2.所拼凑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存,在一定的关系;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明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二、在解题实践中生成问题

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实践性和可探究性,它不会凭空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是依赖于一定的过程载体存在,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解题实践和探索中慢慢去发现。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题实践过程中大胆质疑,并及时对照自身的知识经验,反馈自己发现的问题,创新解题的方式方法。如此一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实践质疑再实践中延伸了知识空间,提升了学习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了让学生亲历乘法分配律计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体验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在现实应用中所带来的方便,教师在新课教学前设置了一个解题实践活动情境:

小樱的爸爸要装修房子,到店里买了48块石砖,每块石砖77元;又买了52桶油漆,每桶油漆也刚好77元。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能帮助小樱的爸爸算一算,他这次总共要花多少钱?(先让学生算一算,之后请几位学生充当收银员,在黑板上现场帮助小樱的爸爸结账。)

以上情境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4877+5277这个算式,在对比不同解法的过程中生成疑问,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端倪,自问自答,帮助学生创新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在细心观察中凝聚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这片沃土,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数学问题。而发现Σ问题的关键便是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奇、好胜以及爱表现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学会通过观察生活,透过现象看到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本质问题,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不断凝聚出一个个新颖的问题。

例如教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手拿一个长方体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它的基本特征。有的学生观察非常细致,大胆质疑长方体为什么存在正方形表面ข,进而引出了对长方体的6个表面之间关系的探索。而有的学生发现教师有时会将长方体教具斜放在讲台上,便以此质疑:当长方体斜放着的时候,它是否还是长方体呢?从而进入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探索上,学生经过分析和探究,最终得出了长方体的判断与位置摆放无关♥的结论,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本质上就是以问题为根基,不断生长和创造出一个个数学知识;而创新又是永葆教学生机与活力的根本要素。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不断在主动学习和探索以及留心观察中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