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少爷”的互联网创业思维
在酒店的大堂里,坐在我对面的小伙子穿着一件翠绿色的T恤,留着学生们最普通的那种不能被称为发型的发型,头发遮住前额,下面是一张略带羞涩的脸。
他首先跟我说抱歉,因为他不是从店里赶过来的,所以没有带来肉夹馍。而我在微信里告诉他,其实虽然久闻大名,但还从来没吃过已经大名鼎鼎的“西少爷肉夹馍”。
非同小可的肉夹馍
作为财经评论员,在央视财经频道《央视财经评论》2014年的节目中,我的印象中至少不下三次使用了“码农辞职卖肉夹馍”的新闻短片。片子里的主角,就是这位西少爷肉夹馍的创始人孟兵。
最近,我去清华大学的时候,正好路过“宇宙中心”五道口,在十字路口的底商,赫然看见“西少爷肉夹馍”的招牌和店面。而在我看到的新闻片子里,西少爷的营业地点应该是一个位于广场上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售货亭。
我停车进店,因为排队的人太多,我放弃了买两个肉夹馍当晚饭的想法,但看了看店面和价格灯箱,我马上意识到,这已经是一家将麦当劳作为学习榜样和竞争对手的公司了。
结果上网一查,西少爷肉夹馍已经开了5家直营连锁店,员工170个,而且已经拿Ⓐ到了几千万美元的A轮风险投资。
从开业到现在,仅仅一年时间。
和麦当劳一样的创业思路
我向孟兵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肉夹馍生意取得现在的成绩,互联网占多大成分?他认真地想了想,给我的答案是:100%。
这是一个令我十分意外的回答。
现在“互联网+”的台风,已经刮到了创业时如不说互联网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程度,更别说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很多的创业项目,实际上只是把社会化媒体传播用于传统行业的营销上,自称“互联网+”实在有些牵强。
在我看来,西少爷的诞生和崛起,正好赶上了中国社会对快餐业爆炸式增长需求的节拍。这与1940年代麦当劳在美国的脱颖而出非常相似✞。
如果说,西少爷创业及其梦想的实现路径和麦当劳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事件营销,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了知名度,并获得大量风险投资,跳过了麦当劳最初十几年的原始积¡ฆ累阶段,直接从标准化连锁经营开始,那么对此,孟兵同意我的部分看法:“我们其实挺一样的,汉堡包不就是美国的肉夹馍嘛!”
“策划”出来的社会化传播
2014年4月8日,西少爷肉加馍开业。
小店紧邻网易和搜狐的大楼。孟兵说,现在中关村才是中国最大的媒体,一帮中国最聪明、平均学历最高的地方的人集中在这里,每天除了睡觉时间都挂在网上,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朋友圈里的意见领袖,而网易和搜狐的员工又是和传统媒体距离最近的。
于是,他们发动自己的朋友、同学以及前同事,让这座大楼里的所有员工在开业前都拿到了西少爷肉夹馍的赠券。只要在朋友圈转发他们预先策划好的那篇名为《我为什么辞职去卖肉夹馍》的文章,就可以免费领取肉夹馍。
他们的策划获得了远超预想的成功,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并迅速被主流媒体关注并传播。于是才有了在央视财经评论节目中被反复引用的结果。这种效果,是靠传统的花钱打广告、做公关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互联网基因决定创业成功
那么,西少爷肉夹馍和互联网100%的关系怎么解释呢?孟兵说,是互联网公司的从业经历给创业团队带来的互联网基因。
2007年,孟兵以他出生的那个小城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录取,在学校时就开始折腾发明和创业。他更早的商业潜意识来自7、8岁的时候和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一起卖粥的经历。2011年大学毕业后,孟兵南下深圳进入腾讯公司,在腾讯微信的国际业务部门做了一年多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之后北上北京进入百度公司成为广告系统开发的工程师。西少爷最核心的创业团队成员基本是类似经历。在决定做肉夹馍之前,他们已经创立了一家为大客户服务的软件公司。肉夹馍,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转型。
但在孟兵看来,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和卖肉夹馍并没有本质区别。以互联网人的高智商、工科男做事的严谨风格和超强的思维逻辑性,以及向顾客免费提供除产品还被不怕被挑刺的服务精神,进入到一个农耕社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行业,结果难道不是把别人杀的“血流成河”?
对此我深以为然。基因才是判别互联网人与非互联网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今后决定企业未来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西少爷肉夹馍开业的那个小棚子,之前是一家奶茶店,因为经营惨淡转手给了西少爷。在装修的时候,孟兵把售卖窗口和招牌都朝向了广场方向,而之前的奶茶店面向的是对面楼里的超市,那里才是客流集中的地方。当时的奶茶店老板无法理解,曾经下了“你们的店肯定稳赔不赚”的断言。但这个老板不知道的是,这帮有着互联网基因的年轻人明确地知道,他们的客户将来自十字路口的各个方向的写字楼,而不是超市里的顾客。
没干过互联网的人,永远想不到这一层。 ♛
交流中,我发现孟兵有着远超25岁年龄的思考力和谈吐,其中让我最为认同的一句话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竞争其实不是行业的竞争,也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新时代和旧时代的竞争。答案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