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保护的丽江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5-01-13 05:45:0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民族文化中不仅包涵了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

丽江的民族文化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的积淀,它既融合了周边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纳西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至今还流传使用的东巴文字还有1700多个,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最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丽江在多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化腐朽为传奇,使民族文化成为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精心构筑起了纳西人民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和经验,给人以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构建了理想平台

丽江人既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有清醒的文化自觉。通过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本质,让民族文化爆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难以拒绝的诱惑力,赢得了让人艳羡的收益。2013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079.6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78.7亿元。

(一)制定发展政策。丽江坚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2002年,着手编制《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同时组建了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和管理公司,把原来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整充实为政府的工作部门,逐步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管理模式。2006年1月1日,《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颁布,东巴文化研究展示机构同时建立,开始着手抢救整理翻译东巴经典,展示和宣传东巴文化,组织开展东巴文化学术研究。法规的颁布,为纳西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机构的成立,为落实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长达100卷的《东巴译注全集》已经全部出齐。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约68万字的《东巴教通论》出版。东巴文献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工艺、传统服饰、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文化名人回落古城项目得到了实施,形成了一批方国瑜故居、和志刚书斋、东巴纸坊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示范窗口。

(二)完善基础设施。丽江政府不遗余力不断加大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文化建设项目。现在,各村、社区、村(居)民小组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是丽江市古城区,十年来,累计投109.8亿元资金用于保护古城。实施了木府修善,古城内丽江军分区、武警丽江支队整体搬迁,黑龙潭公园扩建,玉河广场修建,三线入地,铺设五花彩石路面,排污及绿化、亮化工程等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丽江古城内外环境的原生态面貌逐步得到恢复。到2007年,共投入古城保护经费20多亿元,完成了丽江古城民居、院落的传统民居修复工作,实施了走进纳西人家暨民族文化特色街等项目,成立了丽江文化研究会、丽江纳西文化研究会,丽江古城特有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得到维持。

实施民居修缮工程,一方面分别在大研古城、白沙、束河古镇,实施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合作的民居修缮工程;另一方面,组织古城居民对破损的建筑物进行统一的改造。从2008年起,每年从古城维护费中由古城区和古城保护管理局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传ฟ承和展示等保护工作。

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广场文化活动十分繁荣,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舞台,丰富了民俗文化内涵。

(三)保护名城名镇。丽江承载文化,文化成就丽江。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了丽江最大的挑战。丽江从保护名城名镇着手探索解决难题。

1、保护传承名城名镇的民俗文化和语言。丽江古城鲜活地延续了多元文化、纳西民俗和历史传统,依山就水、率意天成的城市空间布局既张扬了民族个性,又保留了唐宋古法的民宅结构。为留住世界瞩目的活古城。丽江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家庭作坊式的民俗展示,婚礼婚宴等习俗体验,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合理的补充和发展;充分发挥丽江的自然文化优势作用,通过影视拍摄等手段传播、保护、传承、发展丽江;深入挖掘丽江各民族优良的精神文化财富,充分弘扬各民族优良的道德伦理,营造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丽江;想方设法让丽江各族人民更多地共享文化成果,在共享中推动共建,在共建中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2、保护古城周围环境。认真履行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Global Heritage Fund)签署的《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修复协议》,共同出资231.14万元完成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299户传统民居、236个院落的恢复性修缮工作,极大提高了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了古城原住居民。2007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会议上,丽江古城民居修复项目荣获2007年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种由政府和遗产基金会提供补助,让原住居民对丽江古城完成的极具原真性的民居保护和修复措施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和赞扬,认为这种方法为原住居民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再加上国内外专家、捐助者的支持,搭建了一个更宽广、更坚实的遗产保护基础。实际上,周边环境对古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为解决这一隐患,丽江精心打造ญ生态园林城市,使丽江成为树木、溪流、花草、社区休闲空间布局疏朗惬意、文化气氛浓郁的园林城市。整体的良好城市环境,对古城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保护丽江古城的命脉 水源。水是丽江古城的灵魂。因为气候变化和各种环境因素,丽江的水资源面临危机,古城水源黑龙潭每年的干涸及其干涸周期不断缩短,威胁着丽江作为灵动的水城形象。丽江不惜投入巨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水、饮水、保水、蓄水工作。2012年 4月,国家水利部同意在丽江市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丽江实施十项工程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从根本上保护好水资源。

二、民间参与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民族文化要保护,文化血脉要延续,离不开民间的传承力量。自1999年起,丽江尝试在纳西族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里开设纳西母语教学和遗产知识课程。进行东巴文化的知识传承试点,东巴文化首次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同时,一支数百人的东巴骨干人才队伍经过培训培育,开始走上讲台,在纳西语和东巴文化学习班授课。通过长期努力,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东巴文化人才开始脱颖而出。到2011年止,云南民族大学纳西语言与东巴文化本科班招生136名,毕业48名。其他各大专院校还培养了数十人的硕士生和博士人才。

在纳西族地区,民间还自发地组建了一批东巴文化传承组织,自觉地开展东巴文化传承活动,同时邀请东巴文化传承实践的专家和东巴讲授传承经验,并让学员互动学习,共同探讨东巴文化传承方法。到如今,已有100多个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动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纳西文化诵读本》、《纳西经典民歌与诗词》等光碟的录制、出版,《蜜瀑纳西美》、《魅力丽江》等MTV专辑的发行,《阿花美的一天》、《西余索》等纳西语小品的创作,让广大群众从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学习并传播民族文化。

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各个国家的教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先后在国外举办了多种纳西文化的学术讨论会和展览。2003年,在瑞士举办、为期半年的首次纳西东巴文化展,在美国华盛顿州惠特曼学院举办为期一年的亚洲文化教育纳西文化年和纳西本土书法绘画仪式巡回展。还有在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地举办有关纳西文化的展览和学术会议。在合法和符合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争取国外渠道的资金支持,开展本土文化保护的项目,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文化传人的培养,又借助国际项目扩大了丽江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三、科学开发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旺盛活力

丽江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引进社会资本注入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已经被誉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丽江现象。

1986年,纳西族的宣科先生开始用现代商业手段运作纳西古乐,使纳西古乐成为世界知名的丽江民族文化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后,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雪山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公司成立。通过大胆实践,丽江走出了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打造出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丽水金沙》、摩梭风情、茶马古道、《印象丽江》等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基本形成规模,丽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

, 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命脉在于创新。丽江正是结合民族实际,通过民族元素世界表达,世界元素民族表达的思路,进行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目前,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已突破3000家,形成了以演艺业为主,兼有图书出版、音像制作、饮食、手工艺、博物展览、风情领略的¿民族文化产业群体。《东巴画》、《纳西族歌舞热美蹉》、《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西族服饰》、《东巴舞》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市级名录;1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区县级名录;2个国家级、4个省级、1个市级、55个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保护。

从《纳西古乐》到《大东巴的女儿》,从《从丽水金沙》到《印象丽江》,从《千里走单骑》到《木府风云》,一个个活力迸发的产业团队,一件件光芒四射的文艺精品,无不分享着丽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红利,无不昭示着丽江科学发展民族文化的成功之道。

三、面临的挑战

无疑,丽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成功的,有许多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在未来的征途中,还依然要面临许多挑战。随着老一辈大东巴、民间乡土艺术家、工艺师等的去世和进人老境,丽江的民间文化精英阶层存在日益减少的情况,杰出的文化传人和民间艺术家的培养迫在眉睫;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人为的异化,许多商品正取代精神文化价值,需要新的产品重新集聚民族文化价值;丽江古城原住民外迁和大量外来丽江暂住或常住的人口(大多是来经商者)的位置互换,使本土文化特色将逐渐丧失。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原真性、活态性、神秘性的特点,要想在现代经济的强烈冲击下,努力维持和彰显这些特点,需要付出智慧和心血。丽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我们尊重、保存、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借鉴。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