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发展 内部审计是民营 企业 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因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推行的是一种单边治理结构。其特点是民营企业的老总既是企业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拥有经营管理权、剩余索取权等企业全部重要权力。其家族成员往往被安排到企业各重要岗位任职。在这种单边治理结构下,“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较小,企业的权、责、利高度统一,因而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是有效率的,但对一个意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这种单边治理结构与现实显得格格不入。此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融资困难,容易形成以内部人控制为主的家族式管理,忽视企业制度建设,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民营企业发展内部审计亟待解决的几个 问题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问题。著名 经济 学者张维迎认为,狭义地讲,公司治理结构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 法律 、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通常,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解决公司内部激励问题和经营者的选择问题,即它不仅要解决委托——代理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公司提供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使代理人不隐瞒自己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公司内部的权力制约性。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充当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因此,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开展工作,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另一方面,为协调公司所有者、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而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
2.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问题。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民营企业的年度 会计 报表必须接受外部审计(民间审计)的审查。由于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具有一定的特殊关系(目的一致、职能一致、对象一致、任务一致、工作程序与技术一致等),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有可能成为外部审计工作的基础;而且,也由于内部审计的广泛性和服务的双向性,以及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密切关系,使内部审计能够且必然会成为外部审计的工作基础。但二者也会不同,首先,二者的隶属关系不同。外部审计比如民间审计属中介组织,而内部审计隶属单位管理当局,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一;其次,审计对象范围不同。民间审计接受委托,严格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执行业务,而内部审计可根据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审计范围比较宽泛;再次,审计的独立性程度不同。民间审计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经营者,属双向独立,而内部审计则仅仅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最后,审计结果的效力不同。民间审计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对外具有鉴证作用,而内部审计的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只能作为企业内部改进管理的 参考 ,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保密。
3.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制度层面。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审计应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事,这是制度规定,企业无须再行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因此,内部审计的自觉自愿性不够。
4.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依然停留在财务与合法性审查上,缺乏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风险投资及经营审计理念。很多企业认为,既然由财务总监领导的企业内部会计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错弊的发生,那么再由内部审计完成财务与合法性审计岂不是重复监督?正是基于内部审计理念的错位,企业对现代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功效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定位
1.内部审计理念从“要我审计”转到“我要审计”。鉴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停在制度层面、内审的自觉自愿性不够等现状,将来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愈加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原因是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加强,经营者要对投资者负责,要承担经营风险和责任。由于经营者压力的增大,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于是,作为现代企业 科学 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自觉行动。
2.内部审计 内容 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现和纠正差错与舞弊的发生,因此,建立在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旨在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合法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代之以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它不仅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3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管理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且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的特征即“为组织服务、向经营领域发展”的要求。当然,现代内部审计内容的转变并不改变“财务审计为基础、经营审计为方向”的总体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0年修订的《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因此,现代内部审计除了要求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 经济 监督转向风险管理及ถ控制。当内部审计职业从以控制为基础的观念转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观念时, 现代 内部审计将在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 发展 ,民营 企业 将会面临相当多的风险,如技术风险、人才风险、市场风险及资金风险等,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在投资者中保持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这是企业领导所面临的 问题 ,他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风险,积极参与化解风险,合理设计控制风险的 方法 ,以便将没有预期到的未来事项的 影响 控制在最低限度。
5.内部审计方法由事后审计转向事前控制为主,实行全过程审计。企业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和风险转化,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利润最大化,必然不℉断促使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即由原先的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事前控制为主,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发挥资产经营的效益。因此,内部审计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审计领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有重点的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为民营 科技 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6.内部审计地位兼顾独立性与权威性两个方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模式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独立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家族式的企业,选择独立董事制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便是这种思想的很好诠释。首先,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可以有效弥补董事会的“功能缺陷”,尤其是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正是弥补董事会功能缺陷的制度安排;其次,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增强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再次,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帮助董事们履行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责任,增强 社会 公众对公开财务信息的信心;最后,建立审ฌ计委员会制度,也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改变内部审计地位低下和工作难的问题,极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1.领导支持是关键。 目前 ,内部审计主要集中于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而忽视对包括风险投资与管理在内的价值增值审计,难以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作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既要坚持组织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要善于 分析 组织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并广泛开展风险投资与审计,而且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等表现出来,为企业领导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争取领导的支持是其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要有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职业素质是内部审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而敬业精神主要表现为对审计业务的创新和理解。因此,审计机构的人员构成应当由审计师、 会计 师、工程师等“三师”组成。
3.改善审计关系是前提。改善同审计对象的关系是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的前提。由于以往的审计理念是对审计对象的监督,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往往造成审计对象与审计主体的对立。实践证明,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审计人员为审计对象提供咨询和忠告。因此,民营科技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为审计对象出谋划策,为其在节约成本、改善管理程序、方法等方面提供建议和 参考 。
4.进行审计创新是动力源。审计创新不仅包括业务的创▲新,也包括技术手段的创新。审计创新一方面具有转移和分散审计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只有不断的进行审计创新,才能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发挥其职能作用。
5.立足审计服务是宗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人”约束机制,它与被监督者并处同一利益主体中,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关系上的复杂性使其不得不进行角色置换,即以审计服务为宗旨,就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