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卫的伤疤》中看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变迁
该书的线索很多,这些线索都在第七卷阿里佩尔斯坦博士的办公室做了最好的总结:在阿里办公室里,一个故事的执着影响力把人们三代人拉到了一起,那 ☺个故事受到命运的欺骗已经提前终止,然后故事的片段在那一时刻聚合起来,要求人们讲述。故事中,不出名的村庄中的一个家族,有一天突然被不属于它自身的历史造访,并永远陷入了根与土壤的渴望。故事讲述了战争,冷酷可怕的战火熊熊燃烧,然后又冷却下来。故事讲述了愤怒的爱,讲述了逃避命运的女孩子是怎么成为失去意义的一个单词,长大的孩子在疯狂中寻找他们的关联,真相奋力穿过谎言,从大卫脸上的一道伤疤、一条裂缝中涌现出来。
1 历史变迁下的四代人物的情感变化
该书首先讲的是在巴以冲突之前和之后四代人在不同环境下复杂的情感。对于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的亲情相对简单,更多的在于从平淡而忙碌的村庄生活到在难民营中如何竭尽全力的将一些传统保留,以及有家不能回的彷徨心情,其中最经典的桥段是叶海亚回家从叶海亚回家被杀,人们意识到他们正在被人慢慢地从这个世界上抹去,从它的历史和未来中抹去。
第二代和第三代人之间亲情是本书的重点,主要讲述了哈桑和达莉亚两个人和三个孩子约瑟夫,大卫,阿梅尔之间的亲情以及三个孩子之间的亲情。约瑟夫作为长子,经历了从和平走向战乱,可以说继承了一个传统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特征,同时战争的环境也让约瑟夫拥有战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普遍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阿梅尔在失去父亲之后看约瑟夫满满都是父亲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约瑟夫要放弃自己的爱情离开自己的爱人和亲人(即使他的母亲已经精神不振病入膏肓)投入巴勒斯坦阿拉伯男子的事业之中。
大卫的原名叫阿斯梅尔,由于约瑟夫在照看伊斯梅尔时出现了意外,导致伊斯梅尔的眼角留下了永远的伤疤,这也成为后来姐弟相认的重要线索。伊斯梅尔在以色列人入侵时被一个以色列士兵带回家,成为了一名以色列士兵,伊斯梅尔的新母亲则是一位因纳粹人的迫害不能生育的女性。伊斯梅尔身上体现出了两种亲情,一是得น到孩子的犹太人的母亲,体现出的母爱并没有因为是阿拉伯人或是犹太人有所差别,而且在后来在儿子不像犹太人而受欺负时主动挡在他的前面,也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关系日益紧张的局势面前以及伊斯梅尔陷入身世之谜的困惑时,主动告诉伊斯梅尔他的身世。
而对于另外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达莉亚则形成了另一种情感,那种在战争中因为处于弱势而极度无助的心理,让达莉亚彻底失去年轻时作为一个具有原始吉卜塞人特点,可是就在这失去孩子的一刹那改变了她的生活路径,同时在体现在达莉亚处理与最小的女儿阿梅尔的身上,达莉亚在经过这些事之后已经成为一名坚忍克己的母亲,将母亲的需求和脆弱用各种沉默的情绪来表达,而这种情感恰恰与正需要关爱的阿梅尔相反,而哈桑在抱起女儿的时候又特别的温柔,这种反差更加加深了阿梅尔对母亲的不理解,因此在母亲去世的时候阿梅尔只是释放平静的泪水,她哭泣的原因在于罪疚感,因为阿梅尔不论怎样尝试,都无法从这苍白瘦小的躯体中辨识出那个孕育了她生命的女性。年少失去最爱的父亲,最像父亲的哥哥约瑟夫为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事业也离开了她,从未谋面的另一个哥哥只是在人们的闲言碎语中听说成了一名犹太士兵,而自己最亲的亲人母亲也在精神恍惚中离开了她,这就是阿梅尔前半段的人生线索。未曾经历过古老的巴勒斯坦阿拉伯生活的阿拉伯人,从出生就生活在难民营中,从出生就在经历身边人离去,所以阿梅爾在去美国后的十ญ几年里都不曾寻找过自己的哥哥或者写信给自己曾经的朋友。
在这里主要体现了四代人不同的人物情感,其主要原因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地位在逐渐的变化,这里的主人从阿拉伯人变成了以色列人,人物的情感也在接受者许多的考验,让人物的亲情在战争的影响下变得扭曲,但是无论何种扭曲其对孩子的爱是不会变的。
2 历史变迁的影响
不同的人物情感在历史变迁的影响下会体现出诸多不同的情感,特别是在人成年之后的情感,成年后的行为都体现在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上,特别是在战火之下成长的这批人。
约瑟夫他们对故乡的思念要远远大于他的妹妹阿梅尔,也是在战争情况下复杂情感的体现。阿梅尔在美国生活逐渐稳定也在逐渐的忘记过去的生活,但人的亲情割舍不断,一旦局面稳定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藕断丝连,约瑟夫主动联系在美国的阿梅尔成为了本书第二个情感高潮,阿梅尔从美国回到故土时才发现她对故乡依旧深情,依旧热爱,回忆的温情画面涌上心头,以及突如其来的爱情都让她对中东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认为自己的新生即将到来,但是却随着1982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全部归于死一般的沉寂,丈夫被轰炸而亡,怀孕的嫂子被以色列士兵杀死,哥哥约瑟夫为了寻求报复⚥再也杳无音信,阿梅尔面对这种情感上的永久的失去,只能将自己武装的像过的的达莉亚一样,来冷静的面对她对女儿的爱,因为这时的她懂得,作为一个出生于难民地区的阿拉伯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夺走一切,如果缺少冷漠的力量,那么作为一个阿拉伯人该如何生活下去。
对于历史的进程来讲犹太人的是牺牲品,但巴勒斯坦人又何尝不是呢?历史的洪流不仅将自己的原来的家搞得家破人亡,还将自己现在的家毁灭,这是何其的痛苦和不幸啊。
3 正视历史
本书不是一味的强调阿拉伯人的利益或者是犹太人的利益,而是让人们看到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是有友谊存在的,对于孩子无论你是巴勒斯坦人还是犹太人都能同样的热爱,都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有愧疚之心,但是始终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个在欧洲饱受摧残的民族为什么要以摧残别的民族为代价建立国家,是移民者的整体想法还是决策者的决定使然,或者说那种天然的不信任和怀疑是造成战争的重要因素。
另外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年代的突出性,对于一个学历史的人而言,年代具有深刻而强烈的窒息感,而该书恰恰使用了这种บ窒息感,每一个标题下都有年代的范围,四代人面对战争下不同的情感和反应,以及每一个年代下发生的大事与小家庭的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文章的第五卷,文章的第五卷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东,这时候的中东是和谈后危机四伏,而阿梅尔故事的从喜转悲也恰恰反映了中东局势的变化,因此特定年代下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必然后果也就成为了该书的一大特点。
4 结语
本书是站在阿拉伯一个家庭的视角去痛斥以色列人暴力行为,相对来说是比较片面的,但是以色列人对阿拉伯人的迫害确实是存在的,文中对于这样的迫害有非常令人痛心的描述,四十代人的生活被窃取了。四十代人的出省和葬礼、婚庆和舞蹈、祷告和磨破的膝盖。四十代人的罪孽和仁慈,四十代人的烹饪、劳作和休闲,友情、敌意与和解,雨水和欢爱,一切都被另一个民族的权利观念带走了。写这篇书评的目的并不在于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因为人们无法解决,而是希望彼此之间给予更多的理解,理解并不意味支持一些暴力行为,而是希望能有更为有效的解决手段,如今的历史已经基本成为定局,只能用更加平静的眼光去面对这样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