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亮点(一)

时间:2025-01-13 05:08: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西城区:

1.坚持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

按照“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三步走”的均衡发展思路,集全区之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

一个理念,即“校校精彩,人人成功”:使每一所学校有思想、有品位、有活力,不断追求卓越,成为“精品”校、“特色”校;让每名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感受幸福、体验成功,筑牢美好人生的基础。

一个目标,即“优质均衡,人民满意”:在全面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办符合教育规律、人民满意的西城教育。

一条主线,即“深化改革,质量发展”:始终把握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提质量、促均衡、求发展。

三步走,即“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实现路径”:从硬件到软件,从外延到内涵,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均衡、优质均衡三步发展目标。

2.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推进教育集团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2)推进学区制和招生制度改革,破解“择校”难题

(3)科学配置资源,提升优质均衡水平

实施西城区“校‘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逐步补齐校园面积缺口,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城宫’计划”,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切实改进学校的科技、艺术教学设备、设施。全区小学已全部纳入“‘城宫’计划”。通过高校办学、优质校办分校、优化整合一般校等方式,对各学区的教育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对19所小学进行了撤并重组,试点设立了1所大学附属小学、7所优质中学附属小学和5所直升优质初中学校。

(4)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东城区:

1.“三步走”战略,整体统筹优质均衡发展机制

第一步,“十五”初期,通过布局调整,实行强弱联合,撤并一批基础薄弱校和规模较小校,对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一次整合”,开始实施学区化管理,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第二步,“十一五”时期,通过深化“学区化”管理、推行学校深度联盟、打造“学习e网通”信息化品牌等方式,实施精品特色发展战略,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二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结构布局相对合理。

第三步,“十二五”以来,全面升级学区化管理模式,启动学区制,成立8个学区工作委员会并建立学区评价机制及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创建ฆ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优质教育品牌资源的供给能力再度提升。

2.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教育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

(1)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编制空间发展规划

(2)实施资源共享工程,探索学区制工作

(3)实施干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优化人才结构

(4)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学院制育人模式

1.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和教育布局,推动教育资源均衡

按照“名校多校址办学,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思路,进一步统筹区属和非区属教育资源,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支持现有的优质学校,通过多址办学、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途径,提升区域学校办学水平。在北部地区以新建校为主,按照“筑巢引凤”的思路,通过名校承办、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将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北部地区。在城乡结合地区和南部城区,新建校建设由名校全程介入,通过名校承办、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实现高起点办学。

2.加 ☻强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基本均衡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海淀区干部教师研修中心。形成了学院式、基地式、拓展式和专题式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模式。制定了《海淀区优秀校长培养基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6个“优秀校长培训基地”和23个校园长工作室,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培养工程,启动了海淀名师《当代教育家丛书》出版工作。实施“项目管理制”和“导师制”,培养名师梯队。成立了海淀区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开展教育科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为在职特级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制定了《关于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延期退休问题的暂行规定》,对优秀人才实行延期聘用。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健全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与教学指导体系和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监控制度。探索构建一套全面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系列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小学生学业信息、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质健康状况全样本数据库。探索建立学科总督学制度,发挥学科督导职能,提升学科教育质量。18所小学与中国音乐学院等9所高校联合开展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建设项目,启动了以“学校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创建”为主题的内涵发展战略,实施“绽放计划”“‘四个十’工程”。设立学校特色建设专项经费,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朝阳区:

朝阳区采取“五个优质带动”的工作策略,即学区化管理带动区域资源与管理一体化、以名校办分校带动新建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以合作引进带动优质资源的快速聚集、以学校发展共同体带动城乡教育共同发展、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全区学校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拓宽渠道,确保优质资源扩大供给

2.提升素质,均衡师资队伍配置

3.创新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组建14对市区级示范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的“城乡发展共同体”,通过实行“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模式ค,融通教研、科研、培训3条辐射线,建立质量监测、师生交流等制度,探索城乡学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实行小学学区实体化管理,强化学区管委会的行政监督、统筹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能,促进学区内办学资源共享和干部教师跨校流动。

丰台区:

丰台区立足优质、均衡两大主题,实施“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内升外引,优质发展”“集群集团,机制推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四大发展策略,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上好学需求。

1.坚持内升外引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规模

深入实施“六引工程”,引进外区优质名校办分校,引进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办附属学校,引进知名校长办学,引进知名教师任教,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以高校和教科研机构为“智囊团”,指导学校教育改革,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共创办优质资源校21所。以示范高中校为龙头,在入学人口密集、学位相对紧张的区域,建立跨越区域、名校带动、整体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发展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整体水平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蒲公英工程”、采取骨干教师支教带教、实施老教师带徒弟的“银龄计划”、校际之间的“牵手工程”、组建“名师会诊团”、构建教育集团集群内部和学校之间发展共同体、联片教研、协作组等平台,全面开展区域及校际间的教师交流,实现教师交流常态化。

3.确立和谐教育生态理念,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开展教育集群化改革试验,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协同、资源共享、特色衔接、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围绕基地校建设、资源共享、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集群特色发展等若干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方庄、东高地等8个教育集群的建设。方庄教育集群涵盖各级各类学校27所,以教育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初级形态,以课程建设衔接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中级形态,以融通各学段学生出入口为标志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高级形态,成为教育集群动态发展的“三部曲”。

石景山区:

1.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科学工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规划引领、制度保障,以“内培”为重点,以“外引”为突破,统筹推进全区教育发展;成立区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区教师、家长、社区教育联合会,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拓展教育服务机制;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年度发布和年度人民满意学校评价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2.坚持集群化战略,促进均衡发展

2014年,全区启动学区化改革,以集团为支撑,划分东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四个学区,在教育集团、学区内统筹骨干教师交流与共享机制,探索通过单校划片与学区内计算机派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区内就近入学。“纵向集团、横向学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格局基本形成。

3.创新“大学-区域-学校”合作模式,推动协同发展

2009年以来,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专家资源,石景山区先后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创新构建“大学-区域-学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2011年,聘请15名知名教育专家组成石景山区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支持石景山教育发展的重要智库。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方面,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5所小学参与“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原有教育资源实现品牌升级。

4.深化“绿色教育”实践,坚持内涵发展

以“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引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7项国家级市区级、教育体制改革实验项目。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入职、初任、进阶、调整、成熟、资深六阶段,构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层级培养体系,对学科教师进行分层次、分领域、分专题培训,深化教师阶梯培养。建立《石景山区现代学校科学管理评价标准》,从全面目标规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三个方面,优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绿色教育理念已成为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绿色教育实践体系建构日益清晰,教育内在品质不断提升。

大兴区:

1.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形成均衡的强大推力

与市政府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出台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镇街和区直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职责的通知》,在北京市各区县中属于首创。将教育工作提升到区级研究、决策、协调层面,专题讨论义务教育入学等重点、难点工作;招生考试、校园安全等综合性工作,均组建区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坚持区领导和区直单位联系学校制度,各镇也参照区级模式建立健全联系学校制度。实现了“督政、督学”的常态化。认真落实督学责任区和挂牌督导制度,从中小学校级干部中聘任专职责任督学,开展挂牌督导工作。

2.优化布局扩大资源,奠定均衡的资源基础

在落实“三个增长、一个提高”的基础上,每年从区级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拿出10%用于教育,开创了北京市各区县之先河。不断调整和优化全区教育资源,整合了31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了50所中小学。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紧紧抓住“驻京高校对口支援郊区”“名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手拉手”“名校城乡一体化办学”四项政策机遇,引进高等院校、市级名校到新区开办附属学校、分校或一体化校区。与6所高校合作开办了7所附属中小学,争取14所市级名校在大兴开办了16所分校或实验学校,引进3所市级名校在大兴建设了5个“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校区,通过行政手段使区内7所优质校和薄弱校、新建校进行资源重组,设立分校,进一步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通过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承前启后,镇内学校对口融通、直属学校有序衔接,形成连接小、初、高学段融通的优质教育资源“线”;拓展区域内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圈”。

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均衡的大兴模式

通州区:

1.坚持统筹协调,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2.坚持城乡一体,促进协同发展

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着力向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倾斜,特别是农村学校倾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评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督导评估考核和年度绩效工作考核监督机制,促进办学条件达标,城乡、校际间差距缩小。按照“内升外引”的思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学校发展协作组”和“发展共同体”的工作,完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进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轮岗学习制度。积极吸引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到通州办校区,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区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组建教育专家咨询团队,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到各区域。

3.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顺义区秉承“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企以助教为责、ด民以尊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优良传统,围绕“打造教育强区,实现全区教育发展一体化、均衡化和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积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强化责任,依法治教,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区政府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法职责分解》和《镇政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明确各委办局、镇政府与街道、中小学校的职责。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责办法》,把教育发展纳入区镇两级政府及委办局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聘请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中小学校长作为特约督导员,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督导,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等进行专项督导。建立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端教育人才。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的同时,对偏远学校依距离远近给予教师专项补贴。

2.完善机制,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教师培训投入,形成了全员、分层、分岗的干部培训机制。重视后备干部培养,建立后备干部资源库,组织后备干部培训。与首师大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校。借助网络,开展真人在线一对一英语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交流活动。在农村学校以校组班开展培训,名师工作室吸纳教师向农村学校倾斜。制定《顺义区教育系统干部交流管理办法》《顺义区教育系统教师交流管理办法(试行)》,实行干部交流和教师支教交流制度。

3.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建立“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的城乡联动策略,构建起“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学校协同联盟体系,构建了城乡学校设备、师资、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共建机制。大力推行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等举措,全方位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消除了择校现象。打造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教学应用平台、教学改革实验平台等“五大平台”,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吸纳高校资源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与首师大联合实施“UDS合作初中优质学校建设计划”和“小学优质学校计划”。同北师大全面合作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围绕深化特色校建设、德育体系建设、教师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组建3个研修班,全区22所学校成为实验校。两所初中校成为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和首师大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教研基地。

平谷区:

1.统筹布局,实现入学机会均等

依据“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合理设置中小学校”的原则,合理布局,确保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确保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特殊关爱政策,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接受教育。

2.加大投入,实现资源配置均衡

3.人才强教,实现师资配置均衡

按照“区管校用”办法,统筹配置学校师资,新聘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需求。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及干部退出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实施《平谷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从2014年起开展“教师脱产培训”,为教育发展储备人才。成立3个名校(园)长工作室、11个名师工作室、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扩充优质师资总量。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区级以上骨干教师481人,覆盖义务教育学段各个学科。

4.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工程,按照“区域构建,重点突破,强力推进,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全力开展“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努力缩小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规范办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注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内育外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紧抓城乡一体化建设机遇,先后与北京市东交民巷小学、北师大附中、北京一师附小合作开办平谷分校。建立小香玉艺术学校,品牌特色学校。2014年,小香玉艺术学校舞蹈团被认定为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实现了我区零突破。探索“两校一长”办学模式,共享发展。实行优质校带动发展战略,先后在平谷二中和黄松峪中学等十所学校实行“两校一长”管理模式,促进城区与山区、优质校与一般校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昌平区:

1.建立教育布局优化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建立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

实施干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建立起了“分学段”“分学科”“分岗位”的培训体系,从校级培训到区级培训,从市级培训到国家级培训,以及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国际化高端培训。与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和首师大建立了五个干部教师专训合作关系。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了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基地,采取网上远程学习和面授等方式开展培训。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昌平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干部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的实施办法》,按照“政策引导、区域统筹、形式多样、合理流动”的原则,开展骨干教师校际交流活动,城镇学校派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骨干教师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给支教学校。落实《昌平区暑期教职工流动调配的意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3.深化综合改革,增强缩小差距的内在动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