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研究
一、政策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理解
(一)普适性
1.普遍适应性
对于政策的普遍适应性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一国或某一地区针的某些政策全部或部分地适用于解决其他国家或地区内的相同或类似政策问题;二是政策在其规定的有效区域内( 如全国或某个地区等) 对政策客体具有普遍适用性。[1]
根据上述理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普适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某个县域制定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某些相关的政策对于其他地区也是可以推而广之的,二是指该县域内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适用于县域内所有目标群体,即政策规定的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等都能够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利益。
2.最低标准
在政策制定时候其规定了基本的要求和范围,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低于政策中规定要求或者超过规定的最低标准,换句话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普适性就是指该县域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一个底线,它规定了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各种资源配置的最低标准、教师最低标准、经费投入的最低标准等。
(二)特殊性
1.区域特殊性
由于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相同,所以政策允许不同的地区在相同原则下政策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因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政策,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具体的教育困难,有针对性地提高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否则制定出来的政策也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也只能是空想。
2.人群特殊性
政策只适用于部分人群,只有部分社会群体才能享受改政策的福利。例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中对于少数民族和贫困子女的特殊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享受该政策,而不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只能被排除在政策受益之外,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的表现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表现在于城乡中小学校在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2]在针对这三方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各有其普适性和特殊性现。
(一)经费投入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3]
国家公共教育经费的开支以政府投入为主,从1975年占ษGDP ヅ的1.8%,逐年增长到目前的3.7%,到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任务,并依法确保财政收入性教育经费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稳定增长。[4]这是《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的投入的目标任务,同时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的目标任务。
国家、省、县政府都在力争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目前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中西部小学生均400元/年,初中生均600元/年,东部小学生均450元/年,初中生均650元/年。到了各个省的教育经费虽然有差异,但都是逐步增长,按时足额拨付教育。同时,认真贯彻三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强化对学生的补助,特别是对人口较少的民族学生的补助。
(二)学校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可以看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5]
针对学校建设问题,县域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实际ฬ情况。云南省新平县的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自然灾害普遍,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所以排除危房、完成校舍抗震加固、关心留守儿童学校生活条件就成了学校建设的重大任务。
(三)师资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的均衡不仅仅是经费投入的均衡化和学校建设的标准化,还包括了师资配备的均衡化和教育质量的优质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将新分配的高师毕业生派往薄弱学校任教,另一方面从重点校和基础较好的学校调剂骨干教师给相对落后的学校,并加强对原落后学校教师的培训。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县为单位,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来说,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不能盲目追随发达地区的高标准教师队伍建设。云南省新平县遵循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好教师入口关,把竞争上岗,转岗分流引进学校管理,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和少数民族对口支教乡镇学校制度,开展城乡教师帮扶活动。此外,由于一些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地理环境恶劣,政府不断改善偏远山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给予特殊补助,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