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
论文关键词: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 信任
论文摘要: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จ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我则兼任着这个兵营的首领——班主任。常年与学生及其家长打交道,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体验了多姿多彩的心灵,更感受到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中应该是学生的养成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工作场所、家庭、社区都在发生着变化,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他们具备二十一世纪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养成教育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也是我每个学期首先要完成的任务。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关于良好习惯教育的定义,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却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业、技术、学历教育,高学历随时可以获得,而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学生们自己的人格及良好的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道德素养决定着我们的学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品行,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根据我的班级管理经验,我认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 家校合作,给于学生充分的信任,共同担任养成教育的使者
翻开字典,查阅信任这个詞是这样解释的——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给于学生充分的信任,我们不仅是他们成长阶段的良师,更应该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益友。列宁说过:"没有情感的人,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师生间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理解与信任是师生间存在的情感交流的一种表现,是教育的基础。可是只有老师的信任如同独木难成林,因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后的形象长大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家长会上我又与家长们商讨了我们班学生的养成教育,希望他们与我联手共同培养学生们的养成教育,一起担任孩子们养成教育的使者,获得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所以说家校合作是养成教育实现的前提。
二、养成教育必须抓住教育良机,从点滴抓起
学校政教处有次举办了“感受亲情”的活动,要求各班配合活动出示照片,我要求全班62名学生全部完成,可是收回的照片却只有12张。紧接着,有位家长找到我,与我说起自己“不争气”的孩子时流泪了,说她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甚至于扫地、抹桌子这样简单的事情,理由只有一个,想要孩子专心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有个好的未来,可是孩子不领情,每次回家先看电视不做作业等等,成绩一落千丈。听到此话我沉默了。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学,都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白领”,可是我们却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与习惯,我们的教育不只是“教书”,同时还要“育人”。或许她(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却一样拥有人格的魅力,具备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和这位家长交换了意见,请她给孩子一个正常生存的空间,让孩子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首先养成良好的,然后☤再对症下药寻找孩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其进步,这位家长欣然离去。
中学这个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良机,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落实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具操作性的一种教育。那么就应该教会学生从点滴做起。既然已经是中学生了,那么能否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能否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作业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遵守记录情况、值日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劳动任务、见到地上的纸片是否随手捡起、垃圾筐中是否还有没吃完的面包、是否上课吃口香糖、是否随地吐痰、见到老师是否问好等等细节,不是有话说的好么“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因为注重了养成教育的细节问题,才会有我们班级今天良好的班风。这就要求老师处处与学生交心,观察学生的细微之处,从中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切入点进行养成教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基础上的。"
三、养成教育需要奉献精神,以真心换真情
魏书生曾这样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是的,面对教师里62双清澈的眼睛,我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但我却坚信,信任就是用真心换真情。想要学生欣然接受你的养成教育,那么首要的是要他们接受你的心。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美好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ฒ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而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厌恶而对习惯教育采取不同的态度。所以必须投入真情换得学生的真心,才可以让学生欣然接受养成教育。
齐荣同学初到八班的时候言语不多,懒于活动,在其他同学课间轻松愉悦的时刻,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凝视着别人,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如此沉重的心思可不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啊!怎么启开她的心扉,让她健康快乐的地度过中学阶段?于是我找她谈话,起初我问十句,她不答一句,我的内心虽然焦虑却不能表现在脸上。但通过那次失败的谈话,我明白这孩子是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圈子了,想要让她走出来还需要她自己的努力。于是我告诉她:其实你的作业很整齐,你的作文写的挺棒!老师喜欢你的文采,你能不能把你心里的话通过文字传递给老师呢?此后,我们之间就开始了用文字的交流,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鼓励她与同学用语言沟通,“语言是人类交流最完美的工具,没有人天生就是使用语言的天才,但是老师相信你用你的语言可以交往更多的朋友!”。
走下讲台,我是你真诚的朋友。只要付出真情,用心耕耘,一样可以收获精彩。
四、养成教育应注重反复性,追求无限性
马克思哲学原理中提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而我们面对的受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父母、学校以及媒体网络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教育也因此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良好习惯的形成也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道理都懂得,却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难易养成好的习惯,这时就要求我们允许他们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个反复的过程,只要常抓不懈,必然达成我们教育的目的。
由于养成教育的日常性,决定了养成教育的长期性。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伴随终身。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一生的老师。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等养成教育也要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伴随其一生的。所以养成教育还在于坚持。正如叶圣陶老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人生是一本书,文明是第一页,养成是第一行。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对学生在这个成长阶段中养成教育的培养更显重要,让我们付出真心,投入真情,呼唤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良好的意识,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升生命的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做二十一世纪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