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中音的声区转换
摘要:本文通过对女中音的声区转换的分析结合自己学习实践,初步探讨女中音这一声部三个声区统一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混声;声区转换;母音混合;轻机能;重机能;声音管道
声区转换不论哪个声部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理论把人声区分成三个,有的分成两个,也有的直接说成一个。辩证的看,每个音在人声乐器上调节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上下走动✄没有破裂或坎的现象,说一个声区的是练成熟的歌唱家,如caruso就主张一个声区。通过笔者的学习实践,比较赞同三个声区的说法。在学唱练习的过程中曾感到低声区是很厚的真声,中声区有漏气现象的声音,到了高声区突然变成空虚无力的假声。这些现象证明女中声部是三个声区。
一、混声的理论指导
法国歌唱家加罗德在所著的《歌唱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男高音对混声的运用。他说:“男高音把胸声区和头声区很好的连接起来,常常用胸声往高处多长一个或两个音,而使用 ﭢ某种加工的声音,这种声音叫混声。”,他提出的混声与我们现在说的混声是有出入的,而且只提到男高音的运用,其中这个“某种加工”声音,就很容易给读者留下不可避免的臆想的疑团。胸声的提法,也容易使人产生向下压、滞重的喉音,是不能有效地进行歌唱活动。
现在所提倡的混音是轻、重机能两种歌唱状态混合应用的意思,不是单纯的某一个音。具体点讲就是在歌唱过程中与歌者的音域中,轻重两种机能状态都在起作用。只是随着声区的转换更偏重一种机能。如在低声区偏于重机能,而轻机能用的比例少。在高声区偏重于轻机能,而重机能用得比较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审美习惯不同,有的人喜欢重,有的人喜欢轻,所以这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唯一的准则就是演唱者在演唱时能轻松自如,声区上下统一,声音宽窄适度,而且歌唱能持久,能完整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这样的混声才能使声区连贯,符合人的生理特征,符合美声歌唱所要求的法则。
在笔者学习声乐表演之初,心里什么概念都没有,也没什么资料,就自己知道听过的女中音当中模仿她们的声音,模仿得越像自己觉得是对的。进校后还是以前的概念,因为在以前只是单一的去学了几首歌,没有什么唱法的区分。所以在最初的时候还是练了低音区,头脑里觉得越往下唱越才是女中音该有的声音。那时假声、高音什么都没有,专业老师一再强调要用假声带高音,我做不到也没有意识到。那时发声从c―a1之间,再往上就发不出来。有的老师说女孩的歌唱要用女性的声音不要出现男性的嗓音,我才慢慢意识到,要用真、假混合的声音来歌唱,老师给我发母音i和u,让我在真声的基础上混入假声,假声中混入真声;中低声区的声音慢慢的开始松弛了,不那么厚重了。第一换声点a1、bb1就慢慢通过。声音再往上到小字二组be也就是女中音的第二换声点,在不断练习过程中,中低声区逐渐巩固,在不脱离重机能的状态下以轻机能为主,第二换声点也慢慢通过了。两个换声点基本上没有痕迹,声区转换成功了。现在我发声到a2、bb2偶尔碰一下c3,而低声区小字组d也能唱响。学习实践使我懂得了女中音这三个声区应着重练好中อ低声区转换。
二、声区转换的同时要注意母音的混合
母音混合就是在演唱过程中本母音要随音高、声区的改变混合其他母音而改变其状态,保证歌唱音响一致性,发生音色不随着元音的改变而改变叫母音的混合。只有母音混合自然才能在音色上、音响上统一三个声区,才能得到连贯的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关于母音的混合,王福增教授曾谈到:“胸声区加鼻音共鸣(高位置)中声区本字加o音色彩(半关闭);头声区本字加u音色彩(关闭)”。应这样理解,低声区加头腔共鸣,这样就保持了高位置。关于胸声和鼻音这两个概念我觉得把胸和鼻理解成共鸣腔体更合适,应称作胸腔和鼻咽腔。如果从字面上看胸声是很滞重的声音,鼻音是语言不清晰的“nang”音,这两种声音在歌唱中都是不好听的,是禁用的声音。中声区加“o”音色彩,高声区加“u”音色彩,这也是美声唱法中,简单而基本的母音混合规则,前者℃是提到把声音唱圆,而后者要求进入声音“声音管道”。
母音混合的重点是在高声区,因为低声区本字加头声共鸣,是保证高位置的低声区,中声区加“o”是使声音唱圆的情况下也为进入高声区做好准备。而到了高声区为保证上下音响音色的一致性就要求进入统一的声音“声音管道”,不然就是勉强的喊叫,前二者都能听清咬字,到高声区为使声音与低声区连贯咬字清楚,符合美声唱法要求声音既圆润又明亮,又有深度的原则,就要混合母音。在母音混合过程中不能老想着生理因素,而主要考虑心里的做形和母音到母音的内部渐变与并入,我觉得这样适合任何声区母音混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莱曼就曾在其著作《如何歌唱》中提到:“唱一个元音的时候可能要想其它元音。”这句话更适合高声区母音混合的运用上,用意大利语五个元音为例,就女中音而言五个元音高声区混合应是这样:唱a应想i、u等;唱o应想e、u等;唱e应想o、a等;唱i应想e、❤o等;唱u应想o等。这应是唱一个元音要同时想其他四个元音为其“着色”,这样才能保证高声区与中、低声区,音响与音色的一致性,完成好声区的转换。
总之,女中音的声区转换,可按照混声和母音混合的原理,在学习中与老师积极配合,刻苦钻研,最终达到声区连贯、统一,并能有效而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声乐艺术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