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方法
摘 要: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 经济 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随着我国 企业 现代 制度的建立,必须改革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 方法 ,加强管理审计,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换。
关键词: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改革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其生存、 发展 和充满活力的关键。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ม的有关 问题 是十分必要的。
一、管理审计,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 管理审计的概念应该从受托责任观念来理解。因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依照审计和受托责任的关系,财务审计的对象是受托财务责任或程序性受托责任;管理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或业绩受托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如同受托财务责任一样,也有内部和外部之分:一类是服务于组织内部各个利害关系人,以内部受托管理责任为对象的管理审计,我们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另一类服务于组织外部利害关系人,以外部受托管理责任为对象的我们称之为外向型管理审计。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内向型管理审计一方面可以帮助经营者检查自己是否较好地履行公司治理结构所要求的经营管理责任,也可以帮助董事会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从而更好地履行公司治理结构所要求的董事会责任。
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实务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但通常还是指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查,而内向型管理审计不仅审查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关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经营决策等。因此,内部审计是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基础或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就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两者可以统一起来。
二、管理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自觉的内部需要而存在,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服务内向性,即为本单位的利益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准确、及时地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
从《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新《 会计 法》都充分说明,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审计,而且急需内部审计创新。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将工作重心移到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上,也就是说转移到管理审计上来。
2、开展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国家审计机关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行政上受本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在业务上于新《规定》颁布前一直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在管理体制上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内部审计的的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作出 分析 、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薄、会计报表等资料,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这种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所固有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影响 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已越来越不适应 时代 的步伐,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积极开展管理审计是根本出路。
在2003年颁布的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已明确地把单位的 经济 管理和风险管理纳入了审计范畴,要求开展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这对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人ฐ员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的挑战,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转移到管理审计及风险审计上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一旦确定有 问题 ,应该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来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三、如何改革现行内部审计制度与 方法 ,加强管理审计
我国推行内部审计制度虽然已有十多年的 历史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差,有的 企业 设立了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则没有设立,而是将其并入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只局限于防止错弊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的监督职能,没有足够重视和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和建设功能等;三是有些企业对审计工作没有正确理解,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缺乏认识,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四是内部审计的立法不完善;再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综合素质不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局限于事后的经济监督,审计方法是从传统的账表导入的财务收支的审核、评价为主。审计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部分手工操作还存在着审计 内容 不全面、深度不够、 计算 结果不够精确、信息提供不够及时等缺陷。
在内部审计已由财务收支审计迈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的新的 发展 阶段的今天,笔者认为应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1、更多地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 现代 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 科学 、准确的评估,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
2、抓住重点。“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多年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随着审计领域的拓宽,内审范围更大、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ค, 分析 研究 ,查深查透,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3、全面运用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过程中都 应用 分析性程序。分析性审计程序主要研究并比较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性审计程序在确认以下内容时非常有用:意外差异;期望的差异;潜在的错误;潜在的不合规或违法行为;其他异常或不重复发生的交易或事件。可以通过应用货币金额、实物数量、比率或百分比来开展分析性审计程序。具体的分析性审计程序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比率、趋势和回归分析,合理性测试,น各阶段比较,与预算、预测和外部经济信息比较。
4、利用计算机和 网络 技术,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有效平台。在企业内部网嵌入审计程序,使计算机能对一些敏感和重要环节实施监控的情况自动记入审计文件。一是审计人员可以对所有收支项目进行跟踪审计,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的合法性。二是构建审计信息交流的网络界面。充分利用网络具有的“快捷、交互”的特征,通过网页的形式实现审计信息的动态管理,扩大审计的 影响 力。通过网络通报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结果,使广大职工能上网查询审计情况。还可以设立 电子 信箱,受理群众举报。
5、加强内☂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面对新的的形势,必需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实行审计人员从业准入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创新型的审计队伍。
总之,搞好管理审计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审计人员细致入微的工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需要审计人员大胆地 学习 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管理审计才能逐步迈入正轨,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 文献 :
[1]王光远。管理审计 理论 [M],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陈耘。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
[3]从吕奂。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特点和内涵[J],广东审计。2002.2
[4]陈作雪、黄朝勇。管理审计-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J], 时代 财会
[5]戴向龙。高校管理审计的技术和方法[J],中国内部审计。2004.6
[6]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Z],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