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4-12-27 15:43: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个性化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探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等途径,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一、创新人才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性分析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高等学校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责无旁贷,而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要。哈佛大学至今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杰出人物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而言,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面对此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看,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设施条件,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学校办学条件而言,培养模式具有主观性,它强调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如果没有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创新的培养方式,那么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诚如钱学森所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既道出了钱老对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忧思,也反映了他对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深刻体会。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单一和同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高度统一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最终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这种“统一”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开阔学生眼界与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高校教学多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验、自由探索、自我发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既分化又融合趋势的彰显,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之间愈来愈表现出明显的落差。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化、注重“批量生产”、毕业生缺乏个性、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匮乏,这与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长期以来,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一直被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视野狭隘、缺乏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力、缺乏实践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严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面对“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一项代号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一批研究型大学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目前,各高校根据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交叉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化模式。适应新时期知识复合、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仅仅是发展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专业课和通识课的结合带给学生更广泛的看问题的视角。例如,把经济学思考方法与数学工具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出同时具备坚实的经济学、数学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高级经济学人才。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开始付诸实施。学科之间知识组合的模式是无限的,这就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舞台。交叉复合型人才独特的知识结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从2008年6月开始,华南理工按照“2+2+2”模式,每年从二年级理工科在读学生中选拔学生学习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两年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学习后进行分流,部分学生直接从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部分学生免试直接攻读工业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这种交叉复合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的主辅修、双学位教育,而是在高质量专业教育基础上强化学生感兴趣、有能力接受的另一专业,通过整合各高校多学科的教学资源,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注重各专业知识的强化延伸和综合运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创新实践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一些大学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创新实践教学等途径,形成了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创新实践、教学实验等课内与课外结合的立体、网状的实践教学体系。清华大学开展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实现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贯通、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校试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他们组建产学研创新人才实验班,低年级学生在校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进入各种创新实践基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先后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广东省和盛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山东大学通过建立“第二校园”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第二校园”的经历,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优化了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中国农业大学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1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基地配备一流设备,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教育训练。 "

4.科学评价,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过分讲求整齐划一,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方式单

一、粗糙,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唯一目的,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天津大学建立了新的创新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单纯按学习成绩评定优劣,向既注重学习成绩,又关注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上转变。在工科高层次班以及优异生、保研生选拔和奖学金评定等中,引入综合测评环节,逐步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课程性质适当增加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等考核环节,合理评价学习效果。清华大学近年来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探索和完善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模式,不拘一格吸纳选拔各类优秀学生。在培养环节,不断完善免试推荐研究生的选拔机制,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潜质等方面的评价。复旦大学从内容、标准、方式上对现有考试模式有计划地进行改革,使之从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转移到综合体现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轨道上来。同时,还对选拔优秀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等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个性特质。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创新精神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创新方法是一种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从前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树立如下创新的教育思想:一是以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为指导。一般而言,创新人才多具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品质,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二是要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需要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否则,即使外在的教学条件进行了改善,而教育者大脑中未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仍保留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样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三是改革传统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保障机制,把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当前,各高校无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已突破了前苏联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普遍注重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毕业后适应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但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上,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又陷入误区,对二者进行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的选择。实际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既需要通才又需要专才,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关键问题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不能因强调通识教育而弱化专业教育,也不能因强调专业教育而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必须打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一方面要切实通过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创新,实现二웃者有效结合,为实施通识教育或宽口径专业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除专业知识传授外,还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探索和创新训练。所以,大学应不断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水平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二是将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三是以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开展研究型、探索性学习提供平台。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二者之间必须有效协同、资源共享,才能体现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就不能带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建设,许多优秀科研成果也就无法转化为教学内容,无法提升课程质量和水平。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形成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科研设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在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思考式讨论和培养学生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通过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变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学生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进行教材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与课程设置作为知识传播的直接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教材和课程结构也应该不断得到优化。在课程改革方面,应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同时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按层次分流培养的理念。三是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学科交叉,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道路。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