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4-09-20 11:52:2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人力资源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当企业出现离职高峰或员工出现不良情绪离职苗头时,其破坏力不言而喻。员工离职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生产力的下降,到寻人顶替离职者导致的费用,不一而足。因此,提前洞察员工的离职倾向,了解造成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预测员工离职状况,探析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人才流失 企业管理

每年的7月份大批的毕业生如新鲜血液流入企业,而到了春节前后大量的人员则离职而去。不对称的离职,让许多企业为之困惑,员工为什么离职?他们对什么不满?问题出在哪里?企业HR如何过冬?

每个企业都有过人才流失的情况,即使薪水不错也无法避免员工离职的情况比比皆是。众所周知,目前因社会的整体浮躁,造成了企业的流动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离职就像瘟疫一样,极易传播。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高效率员工的流失和生产力的下降,到寻人顶替离职者导致的费用,不一而足。因此,提前洞察员工的离职倾向,让这些问题浮出水面,了解造成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预测员工离职状况,探析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1.人才流失的原因

离职并不是员工对企业不满的开始阶段,而是激化阶段。也就是说员工离职之前已经对公司不满已久,他们先是厌倦,然后不快乐,不满意,抱怨,最后忍无可忍,这是经过长期的心理斗争才做出的理性判断,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他们要权衡利弊,考虑得失,考虑生活所需等各个方面。即使再有不满,平时腹诽千万遍,但是真到了辞职那一日,往往宁愿说点冠冕堂皇的感激之词,也不愿将离职的真正原因及肺腑之言倾吐。作为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员工突然离职时,要敢于自我反省,换个思维角度,去探究到底是哪些原因没能满足员工的核心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揭开员工离职的内幕,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流失。

1.1从在职时间长短角度分析

统计资料显示,离职人员中绝大部分是

80、90后。目前企业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也正是

80、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呵护,伴着物质充裕和互联网成长起来,如今已开始大量的进入职场。一旦企业不能带给他们如家庭般所给予的关注时,

80、90后们会感到被忽视、不被尊重,从而造成他们很实际的情感饥渴,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最后觉得自我价值不能实现,他们宁愿失业,也不能容忍自己的价值被忽略。

80、90后员工的自尊心与成就感都比较强,而且没有耐心长期等待公司未来可能变化的奖励,更没有老一辈人所说的主人翁责任感、归属感。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你给我多少钱,我就给你做多少事,而且先给予我再做。这就出现了给予与付出之间的时间差。他们更向往自由和快乐,当然也希望获得认可,希望尽展才华。但工作却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们不会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他们来说,企业只是驿站,是不是值得托付终身,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35-45岁年龄段人员离职,与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有关,或是因为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或者不匹配。如果企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或者价值观含糊不清,那么企业就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员离职比例较低,他们都属于企业的老员工,这部分员工在外面的世界机会不是那么多,相对比较稳定。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有部分已成为了企业的核心员工,这也正是其他同行企业需要的人才,流失风险同样存在。

1.3其他原因分析

“个人性格与工作内容不符”、“个人人际问题”和“团队氛围问题”。

80、90后这些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薪酬,公司的氛围等看不见的因素也是他们关心的。在许多企业离职的员工当中,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与直属领导的关系不融洽,工作氛围不好等原因离开。这也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Frederick Morgeson博士调研结果相吻合。Frederick Morgeson博士曾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他发现,办公室气氛、工作人际关系等“软”环境较任务难度等其他因素更加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对职场晋升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事情。想要更多的发展又得不到机会……我们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过这样的情况。最终的解决办法恐怕大多是离职,一走了之。

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马屁文化的不满。领导们常常搞不清楚某一个员工,到底是虚有其表,还是真材实料。那些会做表面功夫、搞形式主义,把PPT做得尽善尽美的人;那些会拍领导马屁,为一个视察忙活两个月的人;那些对流程比对业务更精通,能说会道的人……他们自然更容易进入领导的视野。这对大多数保持低调、踏实敬业的人来说显然不够公平,这种不公平带来的不满,最终导致离职。

企业存在着信任危机。一家管理不善的企业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员工们对企业缺乏了信任感,认为自己在这家公司做不长久,或者直接认为这家公司都做不长久,不如另择良木而栖。

想干的人离开了,不想干的人因为薪资待遇还行留下了,这就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倘若企业50%以上都是混饭吃的人,那这传播出的负能量将会导致更多的人才流失,或者更多的人变成剩下的5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管理过程当中,70%的明星员工都是被平庸的管理者折磨走的。一个优秀的上级管理者其实就像催化剂,它不是内因,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团队的直接上司,他才是一个组织环境、文化核心决策的决定因素;他才是决定一个团队的状态、员工敬业的最核心的影响要素。

薪酬待遇方面。同行业间薪酬待遇的差异对年轻员工影响偏大,在年轻员工还没能适应企业文化和认同企业价值观的时候,薪酬待遇有着较大的诱惑力。

生活习惯,婚姻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招聘员工面向的是社会,特别是校园招聘,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入职后,工作地点与原来熟悉的家乡离得较远,加之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子女离得太远,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子女回到身边,一旦有合适的工作,势必离职。另外在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性别比例因素导致很多已到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找不到对象,不得以还是在家乡或是在异地成家,为避免两地分居,必然导致离职。

2.减少人才流失的对策

人力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当企业出现离职高峰,出现不良情绪离职苗头时,企业就要引起足够警惕,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2.1人才招聘

首先要从最基础的人才招聘做好工作。企业招聘时要从招聘的目的、工作内容、地域习惯差异以及对应聘者的要求等方面考虑,有了相应的计划后再逐步实施。

很多单位招聘人员,往往开出很多条件,学历、年龄、工作经历等,片面地认为企业的高学历人才越多越好,可是,学历高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酬待遇和发展前景的要求也就不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会为他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跳槽,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企业增加了成本。所以,招聘人才不要一味追求高水平,而要追求人尽其才,经济实用,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招聘条件和人才。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应聘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充分沟通,用人单位应向应聘者客观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在入职面谈时把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讲清楚,不隐瞒也不渲染,让新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公司,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就像婚姻中两个人的志同道合一样,企业与员工在价值观上也需要匹配,这样就不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要担心即将到手的新人不来了,该走的总是留不住。这样,员工只要认同你的价值观,双方一旦达成协议,他往往会愿意为这份事业而牺牲小我的需求,双方都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用人环境和长远的经济收益。

2.2人才培养

入职培训。在招聘环节结束后,职业化的培训则是让员工融入企业的前奏。企业应将入职培训作为规范新员工的重要一课,员工“认识”公司的最佳方式也在于此,从通知入职、报道、入职培训、新老员工座谈、与用人单位交接等环节充分考虑新人的感受和内心需求,通过与应届生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其实很简单,对于工作没有更多详细的规划,更多的是希望企业能给予一定的引导,老员工在工作中能给予一定的帮助,而非一味地排斥和压榨。整个入职培训要让新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让他了解想了解的内容。尽管短期的入职培训不足以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文化,但是让其知道“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行为模式,将会成为员工日后成长中的一个职业标签。

根据不同类型员工需求结构的不同,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独木桥变阳关道。如提供合适的内部转岗机会,给员工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要让他们干的有奔头,有梦想。企业里的管理岗位毕竟有限,给员工职务晋升的通道肯定不够,要加强职称、职业资格的提升,拓宽路让他们跑。同时还要关注因年龄学历等原因升职机会较少的群体,善待“在外面机会不是那么多的”老员工,他们往往会给企业更忠诚的回报。

另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也会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惟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3提高企业干部的管理水平

在组织管理中,干部是一个关键的核心环节,带组织、带团队的核心重点,来自于核心的干部队伍,这是管理的关键点。如果你的企业员工大量流失,一定是你的管理人员、你的管理干部出了问题。每个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将其作为管理的最核心的工作来对待,否则企业无法持续经营,无法基业长青!

员工非常反感爱训斥、推卸责任、玩弄权谋的管理者,他们需要尊重、关怀和真诚。管理者要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号召力的领导者,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领导形象,树立起平等心态,改变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强化领导方式的人性化与科学化,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魅力型的管理者。

2.4

80、90后员工跳槽相对比较频繁,这对企业和管理者都是一个考验

2012年中华英才网“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在90后评价心目中的第一雇主时,得分较高的项目包括良好的发展前景、知名度、市场地位、产品和服务、企业创新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管理者要适当调整原有的马拉松式激励方式,要把即时奖励、即时兑现常态化。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工作责权利,并按透明的绩效考评方式去执行。用职业化的方式去约束他们,营造信任沟通、进取热情和业绩承诺的组织氛围。

2.5建立员工对企业的信心

对企业有信心才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团队中的凝聚力。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个人发展环境,从而也使得企业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怀员工,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关怀员工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如今的员工对企业的情感往往比较淡漠。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变化,解决其心理需求与问题,才能够真正捕获员工的心。要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多了解疾苦,多解决困难,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设卡,多体谅,少武断,多引导,少指责;多直接倾听意见,多进行换位思考;把对员工的关心与爱护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动员工,以期能够达到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让员工产生认同感,鼓励员工终生为企业服务。 提高员工的能动性和参与度,并不是简单靠信息透明可以做到的,因为员工岗位不同,所需要知道的企业信息是不一样的,而是要在各项工作决策中尽可能地听取员工意见,这样更能获得员工的参与和信任。

企业为员工树立优秀的企业品牌,“**企业500强”、“重合同守信誉”、“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让员工在外面觉得自己有面子,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2.6改善薪资福利留住人才

绩效考核兑现可以不要当年全部发完,这样对留住人才有一点作用;新员工第一次领工资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如果此时能够发整月工资,员工会对公司会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时的工资不是按劳取酬,而是收买人心。建立企业年金,善待工龄长的员工等。

3.减少离职的负面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名员工离职后,由于其离职行为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会带动其他在职员工的情绪波动,如果员工是带有不良情绪的离职,其“污染程度”会更为严重,释放的负能量也会涣散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当员工A得知同样职位웃的员工B离职后,员工A自然会考虑自己是否也应该另谋高就,尤其是在受到职业发展瓶颈等综合因素影响时,更容易产生离职动机甚至离职行为。离职人员释放出的“毒气弹”致使部分人员陷入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混乱状态,从而增加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当公司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时,如果出现了中高层的频繁更换或者缺失断层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军心”稳定,也很容易延误“战机”。

对于不能成功挽留的员工,尤其是关键性岗位人才,做好离职前谈话,做最后的努力,挽留欲辞职的员工,表明公司是非常善待员工的这点也很重要,要抱着“聚散皆是缘”、“再见亦是朋友”的心态。还要学会将离职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教育员工,做好正面引导。

4.凭借四分模型预测员工离职

用四分模型预测员工的离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及时作出调整,防患于未然,把离职率控制在最低,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

美国学者加里.布劳和金伯利.博尔,根据员工对工作的参与度(在心理上对自己工作的认同程度)和组织承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高低水平,把员工划分为四种类型―四分模型,通过对四分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作参与度和组织承诺确实存在显著ฬ的交互作用,可以用来预测员工的离职。下图是四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拥有高工作参与度和高组织承诺的“标兵型”员工。这类人不仅认为工作对他们的自我形象很重要,而且努力保持自己在组织中的成员身份。他们认同当前的工作,并跟公司之间存在着牢固的纽带,他们自愿离职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他们对所做的工作、组织、同事,以及他们在公司里的发展特别敏感。这些方面如果长期不满,也可能产生离职的想法。标兵型员工离职,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公司将失去宝贵的员工,对留下来员工的压力和工作满意度、企业声望的降低、职位链的损害等都有极大影响。

第二种类型,是拥有高工作参与度和低组织承诺的“独狼型”员工。这类人重视自己的工作,但对其所在的公司他们并不在意,缺乏归属感。他们对完成任务的特殊技能或特定工作条件十分敏感,有更具吸引力的跳槽机会,他们容易离职。这类人离职好坏参半,公司损失的是他们在工作方面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离开也有利于团队的凝聚力。

第三种类型,拥有低工作参与度和高组织承诺的“公民型”员工。这类人对组织及其目标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但他们不觉得工作对他们很重要。他们致力于维护社交纽带,他们的离职会影响公司的凝聚力,但是这类员工太多会影响公司的效率。

第四种类型,工作参与度和组织承诺都很低的“冷漠型”员工。他们在工作任务和组织维护方面都不努力,他们对报酬和待遇的满足度很敏感,具吸引力的外部机会将导致他们离职,不过这类人的离职属于良性离职,组织还能从这类人的离职中获益。

研究表明,当工作参与度低时,组织承诺与离职状况之间的关系更强,要减少不良离职,可以评估员工队伍的工作参与度,可通过提升组织承诺来提高员工保留率,通过为员工提供成长和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提高工作的自主性,扩大工作范围,并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沟通,来提升组织承诺,并侧重于提升工作参与度低的高效率员工的组织承诺。

综上,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主动审视自己,积极调整应对,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