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1)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从金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管理方面阐述了广西金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广西金矿产业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广西金矿产业发展步伐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矿业;广西;开发利用 广西贵金属矿产中,金矿资源潜力可观。
但据广西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广西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业企业1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41226万元,工业增加值344819万元,利税总额137816万元,销售收入1012028万元,分别占广西工业企业的4.6%、7.2%、7.7%、7.9%和7.1%。而金矿产值仅占有色金属总产值的1.5%左右。
与其他矿产资源相比较而言,金矿产业尚未发挥出对广西经济发展应有的作用。
一、广西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广西金矿生产已形成田林高龙、凭祥龙塘、贵港、贺州龙水、横县南乡、凤山等六大基地。其中,据澳大利亚资源卫星遥感探矿图片显示,凤山黄金储量在150吨以上,属黔、滇、桂“金三角”地带,黄金矿遍布金牙乡、菜家坪和那林等地,矿床储量为国家中型以上,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
2003年,山东天承生物金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金牙金矿,该公司成功采用了含砷金精矿细菌氧化提金工艺,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2006年,金牙矿区又引来了澳大利亚开发商,签下了上亿元的开发资金,从而使其开采和冶炼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是,由于广西金矿大多是高砷、碳、硫类型金矿石,品位相对较低,在开采和冶炼规模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金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金矿采、冶炼技术相对落后 据统计,广西的主要金矿产区数量大约为19个,它们大都采用大量的氰化物来直接浸泡析取黄金这种传统工艺。与加拿大相对先进的提金工艺相比较而言,这种冶金方式金析出率很低。
广西金矿区大多是高砷、碳、硫类型金矿石,用常规氰化提金工艺,金浸出率一般为20%~50%,且需消耗大量的NaCN。以金牙矿区为例,该矿床为超细微粒硫化物浸染型金矿,矿石中的金主要附存在黄铁矿、毒砂为主的硫化物中。
另外就是金以微细粒和显微形态包裹于脉石矿物及有害杂质中的含矿石,在此类型中,金属硫化物含量少,约为1%~2%,嵌布于脉石矿物晶体中的微细粒金占到20%一30%,采用常规氰化提金,或浮选法浮集,金回收率均很低。在相当多的金矿床中,往往还含有镉元素,对环境也造成极大的威胁。
金矿产业尚未真正形成“有计划的保护性”开采管理机制 一方面,金矿产业相关管理部门权责不清、管理权限重叠甚至是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对金矿开采的技术门槛总的要求过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点产金区、主要矿层或重点矿带周围,在一个大矿区内,往往出现企业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地抢夺开采现象,形成了“矿连矿、坑连坑”,矿界交错重叠。
在矿区的边沿地带,则有大量的小企业、小集体甚至是个人的零星开采作业。这些小集团以及个体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往往只能采用直接氰化浸泡析取黄金,对于含砷、镉等有害元素的复杂金矿开采还不能达到技术和环保要求,结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问题 就广西的情况来看,金矿提取主要还是依赖于氰化钠这种剧毒药品,因此,稍有闪失便会威胁到生态环境。
在所有的19个重点产金区,自然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在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金矿区,环境问题甚至更为突出。2000年,广西龙头山金矿污染严重:庄稼枯死,鱼蛙绝迹。
贵港市覃塘区杨志村近百亩良田被矿砂淤积成了矿砂田,庄稼成片枯死在沙漠化的田间。据村民说,自从1988年龙头山大面积开采金矿后,炼金的氰化物和废弃矿砂顺河而下,不仅使河中鱼、蛙绝迹,人畜也无法饮用河水。
更严重的是,每逢山洪暴发,矿山上的毒水和有毒矿砂随着洪水浸进田里,良田变成了矿砂淤积田。规模较小的天峨县八南金矿点也一样。
2003年,根据环保专家的检验,金牙矿区采矿废石浸出液砷、铅浓度及选厂尾矿浸出液砷浓度超过GB3838—2002类标准及GB5048—92《农田灌溉水质 ヅ标准》。。
据《信息时报》2011年4月14日报道,广西横县百余名村民在该县金矿打工,因金矿粉尘超标而患上矽肺病,截止报道时已有15名矿工死于矽肺病。这类污染事故不胜枚举,给环境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
2.安全问题 广西的金矿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加上复杂的地理条件,金矿产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据中新网消息,2002年广西凭祥市龙塘金矿发生塌方事故,造成9人死亡,11人受伤。
2000年,百色市龙川♡镇发生一起金矿倒塌事故。据目击者称,有数十人被掩埋在矿窖内,生还希望渺茫。
一些非法采挖者为了躲避有关部门的监管和检查,多是以非常简陋的设备进行开采,从而不具备基本的安全保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天峨金矿点就曾出过多起工伤事故。
另外,广西金矿开采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即金矿开采过程中所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凤山矿区、天峨矿区和南丹矿区等在内的矿区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都不时地发生为抢夺资源出现暴力冲突的事件。
然而,这类事件常常被有关部门所忽略,通常将它视为普通的暴力事件来处理。其实,这类暴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开采权益分配不明的表现,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相关矿管部门存在的管理混乱问题。
这类事件不但接成了直接的人员伤亡,ด而且还严重地危及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不管是工伤事故的存在,还是暴力事件的发生,这些安全问题给广西的金矿产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3.资源的大量浪费问题 广西的金矿开采大都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无序的开采是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同生产者抢采主矿区,破坏和放弃附属矿带。
为了尽可能快地收回投资成本,投资方会尽可能地简化提炼程序,不能充分地提炼矿石。在广西已被发现的金矿区中,所开发利用的均为各矿区的主矿带,剩下的大多是边沿性矿带。
也就是说,这些矿区中的“富”矿已被开发利用,余下的矿产资源相对来说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不大而被废弃。另外,广西的许多非金矿矿点都伴生有不易提炼的金矿,比如,南丹大厂的锡矿区也伴生有大量的金。
但据矿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介绍,南丹大厂在开采锡矿时,所含的金成分并没有得到析取回收。原因是金的含量偏低,还夹杂着太多的不同矿物,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增加了提炼的难度。
由此可见,这种单一的开采方式显然是对国家宝贵资源的浪费。 还必须关注的另一浪费广西金矿资源的现象是逃税和私下贩卖所开采的金矿。
尽管这类现象为数不多,但也应该引起注意。因为像金银等贵重资源应由国家统一管理,而现在的这种违法行为对于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
同时,这些行为将会减少广西矿产资源本应作出的贡献,也会模糊了广西对自身全面掌握金矿资源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统筹安排开采。
二、加快广西金矿产业发展步伐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地理勘察力度,挖掘广西潜在的有前景的新矿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资源贮备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显示,广西的地质勘探费用投入为全国倒数第8位,这与广西作为资源重点区域的地位极不相符。其实,找矿难、“找不到矿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大环境看矿产地质勘察市场尚未形成,相关矿业政策法规不完善;从地质队伍自身方面看,主要是队伍老化、人才断层,技术装备落后。 此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勘投入严重不足和找矿外部因素干扰,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广西地矿局的资料显示,从1996年至2011年,广西地矿局国拨地勘费直接用于地勘工作项目的经费平均为4354.65万元,其中最高为1997年5677.6万元,最低为2000年1174.5万元。而2001年至2011年分别为3512万元、3764.74万元、3322.87万元和3436.37万元。
就所投入的资金而言,扣除物价上涨和人员增加等因素,更显得捉襟见肘。因为资金不足,使许多该做的工作做不到位。
因为没有大的投入,很难找到大矿,而且金矿的分布比较分散,这更需要相当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地质勘©探资金不到位不仅使技术设备更新成为空谈,也使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入成为奢望。
结果便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沼:金矿产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越没有吸引力就越是得不到重视;越是得不到重视,各方面越是得不到保障,也就越没有吸引力。 因此,解决的办法首先是地矿局自身要拿出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充分发掘内部潜力,在既有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干出一些有影响的工作成绩。
这样既可以显示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赢得各方面的支持打下基础,同时也才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毕竟,等、靠、要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是被动的策略。
其次,各级政府也应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地对为保证广西金矿资源贮备而开展的必要的勘察工作提供保障。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性措施,如将投入与回报相挂钩,吸引相关的勘探实体担当必要的投资风险,并让它们在今后对其所发现的金矿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占有相应的权益。
这样做既可以使相关的地质勘探部门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其自身潜能的发挥,政府也可以从中使有限的勘探投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取得双赢效果。
提高对金矿开采的技术门槛要求 按照新的技术标准进行整顿,对正在从事金矿采冶的企业进行生产监督,责令其改进或更新技术设备,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技术标准是指符合当今以及今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水平,主要涉及环境标准和生产效益问题。
另外,必须果断地封存一些开发难度较大而技术运用尚未成熟的矿区,保护有限的资源,以便今后技术成熟时再实现对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不可否认,提高技术门槛同时也就是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客观上促使潜在的金矿产业业主自觉地采用高标准的技术,从而也就刺激了与金矿采冶相关的技术的发展。
这样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而且能起到促进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的功效,对环境保护作出直接的贡献。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广西的金矿企业走规模化道路,形成集团化大规模生产 笔者认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成为广西金矿产业的目标。在金矿生产过程中,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不论对于政府管理,还是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都应该成为广西今后的工作重点。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以及生产企业各自为政的低效率生产模式。为此,政府也可以用技术标准来实现这种引导作用,而无须对企业内部的事务进行过多的干预,以致于分身乏术。
而一般情况下,只有大集团、大公司才有能力拥有和研发先进的技术。正如中国黄金协会秘书长吕文元所说的,中国将向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提供与其中国同行相同的待遇,但一些小型外资企业将无法达到准人标准。
他指出,大型外资企业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将有助于推动中国黄金行业的整合。所以,政府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吸引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广西的金矿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大“三废”的排放要求及监督力度,促使企业引进或研发新的高效的或无毒的浸金溶剂,取代氰化物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废”的排放要求也可以使相关的企业改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再治理”的生产理念,有意识地在生产开发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对于冶金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只准许进行金矿开采,所采矿石只能统一出售给具备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其自身不能自行冶炼。
这种分工合作的生产模式更符合国家对贵重金属及其矿产资源统一管理的政策,也可以使相关的企业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功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重复浪费,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废”排放的高标准要求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起长期的管理工作规划,作好严抓长抓的思想准备,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金矿生产点进行彻查。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理顺自身的管理职责,明晰各自的管理权限 各金矿生产点长期以来大小事故频繁发生,与相关管理部门对此监管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管理职责重叠,权限不明,各管理部门时常会发生管理交叉而又管理不严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最为明显的现象是:日常的管理工作没人抓,人浮于事;有利可图时又争相插手,以分一杯羹;事故发生后却又相互推诿,不负责任。因此,政府应该对与金矿产业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权限再分配,明确规定各自的职责所在。
剥离不甚相干的部门,进一步简化管理程序。比如,管理的权限集中于国土资源厅及相应的各级国土资源机构,由其负起全责,其他的诸如安检部门之类不再参与管理。
在重整金矿开采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权益分配 一方面,我们既要积极有效地利用资源,增加地方的收入,扩大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有度、有序”的发展策略,保证国家的长远利益,争取做到“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权益格局。同时,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必须反对掠夺式的开采和冶炼,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从权益分配的最大效用来衡量,政府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利益需求,将大部分的利益让渡给地方。因为只有当地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保证,使其财力和物力日渐雄厚,才有可能使地方积极地投身于资源保护以及环境保护。
如果大部分的利益被转移走,而不是留在地方,那么将是对地方积极性的严重打击,甚至会使其出现坐视不法行为的发生而不管的现象,从而不利于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争取金矿业业主及其管理人员参加环保学习 一般人会认为,那些从事金矿产业生产的投资者们都已经对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了然于胸,无需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其实,从长期以来各金矿生产单位频繁发生的各种工伤事故尤其是污染事故来看,大多数的金矿生产单位责任人并没有时刻牢记甚至认识到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更没有将之切实地贯彻到日常的生产活动当中。
而尤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雨季长,浸泡冶金难度更大,其环境保护也因之而承受更大的压力。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地对这些责任人进行培训学习,使其牢记相关的管理规定。
这样做将极大地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同时也省去许多事故发生之后必须要面对的麻烦和付出的精力,使安全生产能够得以顺畅地进行。因此,这种学习培训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