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工文化报》创新做法的几点思考
《民工文化报》创办于2009年7月28日,由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衢州市文化馆主办。是我国第♥一份报纸形式的关爱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刊物。创刊以来,由于它的创新性,曾受到《浙江文化月刊》、《浙江公共文化》、《钱江晚报》、《衢州晚报》的多次报道。
该报秉承“打造民工文化驿站,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创办宗旨,在开办五年来,受到广大民工朋友的欢迎,在全市,乃至周边市县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民工文化报》的创办在推进“文化低保”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办报背景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民工走进城市,并在城市当中形成了一个有着特殊☂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文化服务于民工、打造民工文化品牌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关注,在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民生保障措施。
但是,民工群体享受免费公共文化服务仍然不足,迫切需要更多样的服务手段、更常态服务方式、更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来满足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衢州市文化馆作为政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基于上述思考,利用自身具有文学、摄影、音乐等方面的人才优势,将民工文化纳入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视野,在组织开展“指导、辅导、研究”民工文化方面先行一步。经过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研究,目前全市约有六万名建筑民工,由于这些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可以利用建筑业行业协会系建筑业民工的“娘家”优势,得到该协会组稿、通联、发行等方面的支持,于是,满足民工读报需求的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的《民工文化报》应运而生。
二、办报团队的组成
要创办一张报纸,得需要编辑、采访、美术、摄影、文史、校队等各方面的人才。而我市的文化系统中,这样的人才为数不少。要办报,主要是需要将各部门、各馆、☿各类的人才联系、团结起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到报纸的采编工作队伍中来,为此,《民工文化报》的第一任主编侯英杰通过集中开会、积极动员的方式,责任编辑毛芦芦通过上门拜访、亲密谈心的方式,把我这个摄影干部和美术干部莫晓卫、文史专家王学莉、非遗专家陈啸等都动员来加入®到《民工文化报》的采编队伍中来,并到各县馆去挖掘人才,把衢江文化馆具有多年办报经验和摄影采访经验的雷文伟、开化馆的著名诗人赖飞明(笔名赖子)、江山馆的民研干部徐波都动员来,加入到了《民工文化报》的业余采编者队伍。为了把好质量关,本报还兼职外聘了《衢州晚报》的著名编辑陈炜,做本报的总校队,为本报的文字把关。
三、基本做法和成效
《民工文化报》为对开四版小报,具有通俗、简便、快捷的特点,与民工这一群体的文化水平、工作和生活状态相适应。自创办以来,本着关注民工生活,反映民工心声,增强民工法律和维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웃技能,展示民工才艺,满足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办报精神,在版式的设计、版面的安排和稿件的采用上,都力求做到思想性与实用性并重、典型性与生活性并重、趣味性与互动性并重的统一,以尽力使该报成为民工朋友愿读、爱读、读过能留下深刻印象并有益于他们身心的报纸。
(一)思想性与实用性并重
《民工文化报》涉及民工工作、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少,但该报坚持以民工为办报主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典型引路,不揭黑、不曝光,关注民工“大文化”现象,力图通过正面宣传报道,给处境艰难的民工以“信心、希望、阳光”。
实用性是该报的办报重点。二版的固定栏目《八面来风》汇集民工关心的本地及外地的一些相关信息,它就像一扇窗口,增强了衢州民工彼此的联系、衢州民工和外界的联系;而同一版的固定栏目《招聘信息》则为民工提供择业服务,很多民工朋友都通过这个栏目找到了工作,该栏目也成为〈〈民工文化报〉〉的一个品牌栏目。
(二)典型性与生活性并重
该报在头版推出固定栏目《人物》,报道一些优秀民工的先进事迹,以及民工创业成功的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鼓舞民工敬业爱岗、立志成材。
四、我参与办报的几点体会
(一)紧紧围绕“打造民工文化驿站,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办报宗旨,充分发挥为民工文化需求服务的精神,深入民工众多的企业、工地,扎扎实实做好采访工作,真真心心和民工交朋友,倾听民工心声,关心民工疾苦,是该报能赢得越来越多的民工读者的首要原因。
(二)增强报纸编辑的业务素养,加强报纸编辑的办报能力,多学习,多观摩,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尽力使报纸做到版面美观、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内容温暖,尽力增加报纸的可读性和亲和力,这是该报能让民工朋友爱不释手的一大重要因素。
总之,《民工文化报》由于性质比一般报纸特殊,所以办报的经验也与一般报纸有所不同。但该报的质量和口碑在衢州各报纸中都属佼佼者,这与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正确领导,与报纸主编不俗的眼光,与报纸编辑、摄影记者及许多的“编外“采编人员的的努力工作都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我们办报者的爱心付出,因为我们办报者的创新思路,因为我们办报精神贴近时代的脉搏,贴近党的文化工作思路,贴近人民群众的关心热点,所以,我们的报纸,收到了普通民众、文化界学者和党和政府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