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于溝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礼仪的特征包括社会性、规范性、多样差异性和传承发展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从礼仪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透彻地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愈发得心应手。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能够将现代社交礼仪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重新解读,结合现代国际通行的准则,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在学生眼前,定能带给学生既熟悉又新鲜的学习感受,效果事半功倍。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礼仪教程》为例,礼仪概说、仪容礼仪、服饰礼仪、称谓礼仪、握手礼仪、宴饮礼仪等多个课题的内容均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承袭的关系。本文将分别阐述在社交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礼仪规程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为自身的言行举止打上礼仪的烙印,将中国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一、礼仪概说
礼仪的本质是通过某些规范化的行为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尊重、友好、体谅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让我们窥见礼仪的本源,只能粗浅地解释它的本义。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字形本身出发,讲解礼仪起源。从礼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的字形和繁体字禮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时礼的含义,是跟祭祀、祈福相关。《说文解字》中有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古文禮,靈啓切。对礼的两✿部分字形示和豊分别释义,就会发现礼的本质就是将心底对神灵或者祖先的尊敬以美食、美酒或者歌舞等拜祭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给对方看,延续了几千年至今,就演变成对他人的敬意,因此,无论社交礼仪怎样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究其根本,都是表示出尊敬和友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从这个角度切入,学生都很感兴趣,在对字形拆分和释义的过程中,稍微为学生引申一点训诂学的内容,借助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学生理解起来不会过于困难,相反很容易就领会了礼仪的本质和传承发展。
二、服饰礼仪
《礼记冠义》篇中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仪容仪表服饰的重视程度之高。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我们会着重为学生讲解正装的正确穿着方式,尤其是以男女西服套装为主,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所谓正装,除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西装之外,还有各国主要的民族服装,例如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各国参会代表身穿我国设计师改良过后的唐装,也是一种正装。由此引出,各国主要的民族服装也是可以登上国际舞台的。借此机会,为学生展示我国主要的民族服装如汉服、旗袍、中山装、唐装等历史发展轨迹。以汉服为例,汉服即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到明代终。是我们在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中,按照汉族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对此类内容十分感兴趣,通过了解自己民族服装的起源、发展、样式特点等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称谓礼仪
称谓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用以表示彼此之间关系的名称用语,恰当的称呼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或亲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不同条件下称谓礼仪有不同的规范。正式场合中,职务称谓和性别称谓可以拿来恰当地使用,在其他日常休闲的场合里,姓名称谓和亲属称谓则更为常用,而在我国,亲属称谓自古以来就极为讲究,有些称呼稍不留意就容易产生错误。如亲属称谓中的表亲、堂亲,有些学生就会混淆,有的学生会简单地区分,认为父亲这边的亲属就叫堂亲,母亲这边的亲属就叫表亲。此时,如果我们可以从字本源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讲解表和堂字的本义极其引申义,就会轻而易举解决这个问题。
《说文解字》中对堂的解释十分简单,堂,殿也。从土尚声。从造词来看,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都能说明堂是一个家族非常重要的聚集地,因此会有祖宗祠堂之说,而能进得祠堂的,也必定是家族的男丁及其家人,家族嫁出去的女儿则不属其中。因此,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可以被称作堂亲,而姑姑家的孩子则不能被称为堂亲,因为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嫁出去的女儿是外人,那么就应该用表这个字来显示亲疏有别。《说文解字》: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以毛为表。古时人穿裘皮时,毛穿在外面,因此表字有外面,外表的意思。表亲指一种亲戚关系,有姑表和姨表之分,都叫表,姑母的子女互为姑表,姨母的子女互为姨表。如:表兄弟,表兄妹,表姐弟,表姐妹(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表叔,表伯,表舅(父母的表兄妹);表侄,表甥(表兄弟姐妹的孩子);表婶(表叔之妻)。理解了这层关系,自然就不会弄错堂亲和表亲之间的区别了。
四、宴飲礼仪
民以食为天,商务宴请、节日宴请、公司聚餐等大大小小的宴会正是考验每个人的礼仪是否周全的重要场合。按宴请的种类来分,一般有中餐、西餐、自助餐、酒会、茶话会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自助餐、冷餐会等以西餐为主的宴会逐渐多了起来,但相对来说比较正式的宴会还是选择中餐的多一些,因此,中餐的宴会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的华夏,饮食礼仪自然成为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现代用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也适当融合了国际惯例。以座次礼仪为例,中餐入席,须讲究座次。举办中餐宴会一般用圆桌,取团团圆圆之意。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有主次之分。宴会的主人应坐在主桌上,面对正门就座;同一张桌上位次的尊卑,根据距离主人的远近而定,排列顺序讲究以右为尊。每张桌上,安排就餐人数一般在10人以内,并且为双数,人数过多,过于拥挤,也会照顾不过来。这些礼仪规矩多是从古代的尊卑观念演化而来。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忽视ร西餐的用餐礼仪。无论是座次、餐具还是菜品等方面,中西餐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正式西餐通常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餐桌,座次也要男女宾客间隔开来,而餐具、酒杯更是和中餐大相径庭,如果我们平时不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恐怕临时抱佛脚也免不了要贻笑大方。此外,我们欣喜地看到,中西饮食文化在国人的巧思下逐渐有了融合的新方式,如人民大会堂的国宴,正是采用了中餐西吃的方式,既让国际友人品尝到中国美食,又兼顾了分餐制的饮食习惯,可谓饮食上的中西合璧。
五、结语
华夏文明传承至今,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里,礼仪的本质由始至终都不曾改变,因为它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敬意和友善,这一点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作为承担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司空见惯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的礼仪,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礼仪文化的重现在现代社会开拓一片新的领域,让现代礼仪延续传统文化,将民族文明同世界接轨,使我国现代社交礼仪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