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

时间:2025-01-14 12:02:5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 水文化理论研究进展

水利部5水文化建设2013- 2015 年行动计划6提出坚持水利科普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水文化研究。因此加强水文化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 学术界对水文化的概念、水工程文化、水生态文明、水文学等基本问题等进行研究,主要分布在期刊论✉文和有关专著的理论研究部分。

1. 1 水文化概念研究进展

对于水文化概念, 靳怀堾的5水文化内涵与外延研究6、赵爱国的5水文化涵义及体系结构探析6、周小华的5水文化研究的现代视野6、彦橹的5重新定义/ 水文化06等有相关论述, 毛春梅等认为我国水文化包含物质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制度水文化, 是上述传统水文化概念的代表。李宗新认为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孟亚明等认为水文化的实质是通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 并具有科学性、行业性和社会性。郑晓云认为水文化可划分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文化背景属性和时代属性。左其亭则认为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 对水的认识、思考、行动、治理、享受、感悟、抒情等行为, 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1. 2 水工程文化研究进展

关于水工程文化, 刘冠美在5当代水工程文化的鉴赏6和5水工程文化的综合开发6中进行详细论述。通过比较中西水工程文化, 刘冠美认为河流动力学与海洋动力学的差异对中西堤岸工程、运河工程、湖泊工程、供水工程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朱海风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和西线工程命名提出五种命名方法和十组名称。王瑞平结合5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命名的思考与建议6, 提出把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称为和谐渠、梦成渠和天福渠0的一组命名, 用水到渠成, 梦想成真0之意蕴,最具时代特色。5为了生命之水: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科普读本6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 按照工程背景、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技术、移民征迁、治污环保、综合效益0 七个部分, 面向社会大众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起因、规划发展和未来前景, 并列举了大量翔实数据、讲解了人们广泛提及的各类问题和知识, 可以视为水工程文化科学普及类图书代表。

1. 3 水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因此, 水利部于2013年1 月印发了5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6,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詹卫华等的5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0及路径探讨6和5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框架性构想6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论述。王建华等对水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构建了水生态系统、水供用系统、水管理系统和水文化系统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詹卫华等认为,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 积极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马文奎认为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水资源管理 秩序、提高全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等措施, 实现漳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左其亭认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 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闫彦认为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构建节水型社会。

2 水文化遗产研究进展

水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 使中华民族宝贵的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水文化遗产研究借助现代技术方法, 从水文化遗产内涵、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水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等方面, 取得诸多成果。

2. 1 水文化遗产内涵研究进展

如谭徐明认为水文化遗产应按工程和非工程遗产分为两大类, 而每一大类遗产应有其物质和非物质性态。汪健等指出水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水利功能价值。王浩宇等指出作为全国第一部专门展示水文化遗产资源的工具书,5全国水文化遗产分类图录6的出版, 填补了当前水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对于普及和推广水文化遗产知识, 进一步加快水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步伐, 充分发挥水文化遗产的教育、启迪、激励和凝聚功能。在进行水文化创意设计时, 涂师平认为应从水文化遗产的分类分级、水文化创意设计的形式选择、水文化创意设计的价值选择等不同维度, 选择不同的路径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利用。另外, 董文虎、靳怀堾分别在5中国水利报6撰写5古桥) ) ) 物质水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6、5如何才能保护和利用好水文化遗产?6文章, 拓展与丰富水文化遗产, 增强保护水文化遗产的意识。

2. 2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展

伴随着我国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进程, 学界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较为关注, 张志荣等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例, 把运河水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制度形态水文化遗产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谭徐明在5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基础6一书中, 详细°介绍了运河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保护与管理策略、古代闸坝复原、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图例设计、数据采集技术。李爽以大运河江南河段苏州作为切入点, 指出苏州段运河遗产丰富且价值较高, 应建立长效的遗产保护机制。董小梅等详细分析了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以淮安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 阐述里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困难和问题。王丹等指出京杭运河枣庄段水文化资源具有古色水文化、金色水文化、红色水文化和绿色水文化等区域特色水文化资源。在水文化资源开发上, 要做好水文化资源挖掘与研究、加强水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水文化产业新业态、做好水文化产业基础工作等。黄克清等指出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 淮安段大运河的建设与管理, 既坚持水利功能的提升, 又按照申遗的需要, 在治淮建设、江水北调、南水北调和航道整治等建设中, 既利用历史形成的大运河主体河道效益, 又为提升水利功能和文化传播而进行发掘传承。

3 水文化传播研究进展

水文化重在建设, 成在传播。近年有关水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尽管数量有限, 但相比之前已有较大发展。文化传播的功能主要是传承文化, 创新文化, 享用文化。从总体来看, 关于理论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 主要是传播媒介的应用研究, 仅仅局限于传播途径和学校教育, 创新性的并且能够被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和手段还鲜见, 出现传而不播0和自娱自乐0现象。

3. 1 水文化传播宏观研究进展

关于水文化传播的宏观研究, 张翠英指出水文化一级传播是在水利行业人员中的传播, 二级传播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水利行业人员向普通民众的传播, 其中大众传媒的舆论力量和大学生的人际影响力值得重视。靳怀堾认为, 构建水文化传播平台, 要在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上、传播载体和渠道的拓展上下工夫, 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播学理论, 整合水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 建立丰富多彩而又简明高效的水文化传播平台和机制, 从而使水文化走出象牙塔0, 走向社会, 走向民众, 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展示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 努力使水文化融入新时期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王伟英对水文化传播和水文化教育的进行了界定, 分析了水文化传播教育的时代价值, 探讨了加强水文化传播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陈梦晖 ϡ认为加强水文化传播,⌚ 一方面, 必须繁荣水利文化, 丰富传播内容。另一方面, 必须打造文化品牌, 创新传播载体, 多措并举, 完善传播机制。罗湘平等提出了运用新媒体技术, 构建水文化传播教育新媒体平台。从大众传播学的经典理论) ) ) 哈罗德拉斯韦尔5W0模式出发, 杨发军等分析中华水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的现状,提出中华水文化传播的策略。

3. 2 水文化传播微观研究进展

关于水文化传播的微观研究, 张芹等通过对三峡地区水文化在日常生活传播、社会生产传播及精神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三峡水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及三峡地区人水和谐互动的生存状态。陈玲从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文化的开发、三峡移民精神的传播方面讨论了三峡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钟亮等把南昌的水文化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型, 探讨了南昌水文化符号的传播途径。王延荣结合近年来河南水利系统的水文化建设成果, 探讨了传播对文化有重要作用,指出媒体是水文化建设的首要工具、是水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李霄等分析了浙江水文化传播的S 型曲线, 探讨了水文化传播形式, 提出了实现水文化传播临界大多数0的策略。

4 地域水文化研究进展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0每个地区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影响, 造就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水文化。地域水文化涉及到行政区和流域中, 水与政治、水与经济、水与社会、水与城市等多方面内容,包含与水相关的水利社会相关内容。为此, 学界对地域水文化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

4. 1 行政区域水文化研究进展

在行政区域水文化研究方面, 敖特根花介绍了蒙古族水文化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习俗、法律禁忌, 并从水的象征寓意、水的祭祀、以水命名的名称三个方面阐释了蒙古族热爱水、珍惜水、崇拜水的文化内涵。张实从水与藏族民间传说、水在藏族家屋中的位置、水与藏族日常生活和水葬等方面论述了云南迪庆藏族对水的崇敬。陈鸿等探讨彝族节水、用水、敬水、爱水的水文化观念及其现实意义姚轶等介绍了航运、淹城、诗歌等与常州水文化相关的内容。李都安认为岭南地区水文化具有相对封闭、日渐开放的地域特质以及开明、开放、和谐的时代趋向。邱志荣认为献身、求实、创新的治水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绍兴水文化的核心价值。王晓珊等提出加强水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科学编制水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水文化建设各项体制机制、在水利工程与水景观设计中强化文化意识、丰富水文化宣传教育载体、深度挖掘泉城特色水文化内涵、加强水利行业人才队伍培等措施建设泉城特色水文化。王维平的5水与齐鲁文明6一书, 以水与齐鲁文明的关系为主线, 介绍了齐鲁地区的古代水文化、古代治水人物及思想、古代水利工程等方面, 阐述了水对齐鲁文明产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郭永平认为河南水文化主要有水历史文化、水工程文化、水民俗文化、水组织文化、水艺术文化、水科技文化、水旅游文化等组成。李悦等通过对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 得出渭河水文化在整合、导向、规范、传承四方面的重要功能价值。高春菊分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水利风景区衡水湖的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等物质形态的水文化, 以及水哲学、水法规、水文艺、治水理论和水著作等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张莉等以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 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水文化中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水神祭祀活动、护林员制度、冲肥入田法、沟渠系统、沟长制、分水制和偷水惩罚制等内容的传统和变迁等。

4. 2 流域水文化研究进展

在流域水文化方面, 井晓旭从自然环境、起源、思想、建设、民俗民风等方面来探究淮河文化的水文化的特征。王易萍对西江流域丰水社区的用水习俗和水观念为研究内容进行反思。同时, 5中国河湖大典6 编纂委员会的5中国河湖大典# 珠江卷6和5中国河湖大典# 卷6 分别系统介绍了珠江以及海河两大流域内的历史以及文化。席景霞认为巢湖水文化, 是指有史以来, 巢湖人在与水共生共处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沉淀, 包括水环境、水资源、水景观等物质财富及治水理念、水的民风民俗、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 在地域水文化研究方面, 研究成果相比之前明显增多, 主要是以流域和行政区为主要对象的微观水文化研究, 地域水文化理论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学科性质还没有论及。在地域水文化研究成果中, 按照行政区化分, 排在前三位依次是山东、河南省和江苏省。另外, 学术界从多学科角度, 对水教育、水伦理、水艺术、水法律、水历史、水哲学、水环境、水安全、水寓言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本反映出水文化研究呈现的宽泛性、包容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新态势, 限于篇幅就不在赘述。

5 结语

近年来, 学术界对新常态下水文化一般理论、水文化功能和价值、水文化建设和☣发展、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研究格局, 已经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成立国际水历史学会、中华水文化研究会、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并召开相关国际 学术研讨会, 创办中国水文化网、5中国水文化6杂志、5东西南北中水文化6 杂志、5江河6杂志以及相关高校期刊开辟了水文化专栏, 为今后水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勿庸置疑, 当前我国水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队伍相对比较分散, 学术交流机制相对比较固化, 既往的研究成果还仅仅局限于水文化的某一阶段, 某一方面, 研究还是局部的、零星的、初步的, 还不是对其全面、系统研究。同时, 在水文化的研究中, 学界没有深层次探讨中华水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进程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新常态水文化研究, 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思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以/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0为指导方针, 突出普及, 突出应用, 突出创新, 提升研究理念, 扩宽研究方法, 凝练研究方向, 创新研究成果, 加大研究力度, 尤其是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上, 要以构建水文化理论体系, 形成新型人文社会学科为目标制定研究规划;在应用理论科学研究上, 应以水文化建设为中心制定研究规划, 推进水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0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库源。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