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最先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它以心理学界几百年来研究心理疾病为反动,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在实践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的指导策略。但是,笔者认为在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兴未艾,各地各学校该项工作的开展大都依据传统心理学以问题或疾病为起点的背景之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引入积极心理学유的观点,其积极研究倾向必将赋予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建设性的应用方式。
一、注重积极心理学与中职学生课程的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面,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一年级主要围绕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初中生到中职生的角色转变;二年级学生重在生涯规划、就业问题上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三年级的学生则以升学考试心理指导为主,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转段及升学考试。
与此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教学内容安排要积极向上,在选择教学内ฑ容时,要尽可能地体现积极,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心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尽量使用积极的词汇,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以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创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二、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中职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情绪困扰、害怕人际交往、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把目标外显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事实上这样做的作用是有限的。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需要在活动中完成,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中,都要有目的、有ช计划地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了解自身的优势,对抗心理困扰,消除自卑,进而有认知和行为上的转变。
三、注重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发展的总体设计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影响者。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疾病模型,中职学生是一群问题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如何阻止他们出现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认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优点而不是缺点,至少把优点和缺点看得一样重,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观点。1.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成长目标;2.班主任要制定积极向上的规章制度,用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3.班主任要优化班级管理方式,不应把评价学生的尺度唯一化,而要改变评价策略,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都能超越自我,不断进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注重学生公共品质的培养。学校和教师固然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心理支持,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对幸福的体验并健康成长。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家校合作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让社区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社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企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ษ。但是目前家长、社区、企业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际需求尚有很大的差异,其自身具备的相关理念、理论、操作技术还不能胜任该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中职学校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先迈出一步,主动走出去,走进学生家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让学生体验积极、进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