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5-01-14 22:09: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 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小政府、大社会 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 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l]。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 向实务型转变。

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 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 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 做人、做事、做学问 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合能力、科研及教学能力, 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 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 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 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 善于集思广益, 奉公守法, 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 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 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 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 具备持续学习能力, 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不因循守旧, 敢于大胆质疑; 具有科学追求精神, 不畏辛苦, 面对利益不浮躁; 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 实事求是, 不尚空谈,勇于探究。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高校应以ข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 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 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 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 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 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 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 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 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 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 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 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 人才的培养, 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

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80 % 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 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 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 文官制度 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 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 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 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 新论 新编 实务 等雅称, 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 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 具有较强 ☻的应用性特性。

然而, 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 师生之间完全处于 我讲你听 的 填鸭式 状态, 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 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 老师缺乏激情一一扮演着 传话筒 角色, 学生缺乏兴趣 扮演着 留声机 角色, 长此以往, 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 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 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 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 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 本土化过滤、提炼 , 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 拿来主义 发展道路。事实上, 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 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

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 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 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 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 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 打造深入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挂职 实习式的实习基地。

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括: ⌛必备的专业素养, 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 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 以 法 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 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 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 等等。基于此, 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构建 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 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 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 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

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 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 本土化 , 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 注重务实性。

此外, 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 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 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总之,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