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三体》跨文化传播分析

时间:2025-01-13 21:21:4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第73 届雨果奖,这是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力对《三体》小说获奖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理论框架,从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传播受众三个层面,解读其传播力的构建要旨,探究《三体》小说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对中国科幻文学走向世界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 跨文化传播 传播力 三体 雨果奖

一、引 言

1.研究缘起。

2015年8月23日下午,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始创于1953年的雨果奖是美国两大泛幻想类文学奖项之一(另一个是星云奖),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为纪念现代“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为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虽然单凭这个奖项尚无法证明中国科幻文学已达到全面振兴、问鼎世界的实力,面对美国在科幻创作领域的霸主地位,中国科幻文学所拥有话语权还是太少。但毋庸置疑的是,刘慈欣得奖实至名归,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幻文学海外影响力的提升,其意义已超越了获奖本身。得奖并非偶然,本文从《三体》小说获奖事件出发,结合跨文化传播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尝试找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2.跨文化传播力的概念解析。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和波特将跨文化传播分成两种主要交流形式,即:国际交往和国内交往。“国际交往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1]。所谓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反映双向或者 ت多向或多维度文化交流的概念。跨文化传播具有众多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文化载体,文学作品即为其中之一,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符号和意义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便是在国际间通过文字译介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传播力,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从传播能力的角度界定,美国学者格拉汉姆・威廉森认为传播力是指传播者和受众成功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而为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展示出一定程度的传播力[2]。跨文化传播力是基于上述两个概念,对传播主体在跨文化传播领域表现出的有效传播的能力的表述。

二、《三体》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力分析

1.传播内容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基础。

(1)主题的特色和深度引人瞩目。

主题思想的创作对于小说而言至关重要,它是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小说始终的立意基础,也是把握全文整体走向的指导思想。 《三体》小说的主题创作在突出特色、把握深度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读者展开一幅历史和科学交织的宏大场面。《三体》的海外输出,其主题特色让美国人感到新鲜,它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美国视角的故事。某种程度上,美国科幻作品“自我中心”的叙事传统已让读者感到审美疲劳。比如独立战争、西部荒野、60年代迷幻乐等等,都已成为“被挖烂了”的题材,人类的“未来”往往看起来很像美国的“过去”,而《三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此外,《三体》小说的思想深度也特别引人瞩目。作者刘慈欣曾经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三个人,且三个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这时必须吃了其中某个人才能生存下去,将如何选择。这是一个上升到人性和人类终极命运层面的哲学思考,而《三体》小说就是通过这个思想实验,从某个角度探索了这个问题,如果外星入侵者真的出现,人类社会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动,人心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归根到底,整个《三体》的主题创作就是围绕这个核心点展开的,而科幻只是叙述的手段,作者真正要揭示的是科幻背后的社会和°人类发展问题。

(2)用人物塑造来透析人性。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他们的性格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其写作思想,乃至对人类精神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对于西方来说,人性是一个个人的概念,在故事当中表现为个人面对危险的挣扎和自我救赎。但《三体》小说里的人性是“人间”,大写“人”这个概念。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出发,以地球与外星文明的冲突为背景探讨人性,突出表现了人的个体与群体意识的矛盾和冲突。

《三体》中首先登场的人物是知识精英阶层,他们深受科学、哲学等文化知识的影响而拥有精神和智慧层面的优越性。小说的女主人公叶文洁是这个知识精英群体的一个特殊人物。作者想要通过对她的塑造来表现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对“恶”的反思,这也是激发西方读者共鸣的引爆点。在人性的善恶中挣扎的叶文洁,当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时,她选择的是是一条改造人类社会的极端道路。当她所有寻求认同感和融入感的努力宣告失败,对科学的信仰和对高等文明的向往,最终将她塑造成人类世界里最矛盾的“革命者”。而《三体》中另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是一位“粗俗”的警察――史强。他文化水平不高,却拥有敏锐的直觉和过人的思维能力,总能在拯救地球的关键行动中展现出机智的一面;他身为国家警察部门的一员,却从不严守规则,反而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正是这样一个带着矛盾特征的人物,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表现手法独辟蹊径。

小说的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等元素的展现起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帮助读者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三体》小说中,作者在基于描写、象征和衬托等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用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恢弘的宇宙格局,打破语境壁垒,消除文化隔阂,最终获得西方读者的青睐。 大量使用硬科幻的表现手法无疑是《三体》抓住美国人阅读兴趣点的第一利器。所谓硬科幻,就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实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作者基于现代物理学知识来呈现他的《三体》,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完全沿着科学的脉络展开。其叙述角度比较客观理智,而叙述层次又引人入胜。《三体》另一处吸引西方读者的表现手法,是其在叙事角度的别具一格,小说从普通人视角切入建构故事主线。近年来,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在国外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大受追捧。自从2014年《超凡蜘蛛侠2》上映后表现平平以来,美国各界就开始讨论,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是否太过饱和。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普通人视角叙事的《三体》便显得别具一格。

2.传播手段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路径。

(1)刘宇昆的译介传播。

语言障碍是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基本障碍,极大地阻碍了传播效率,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打开通路,即“译介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发生影响的媒介方式之一,属于文字媒介传播。“译介传播”是《三体》小说成功扫除传播语言障碍,构建有效传播力的“首要路径”。

而在《三体》小说的译介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华裔美国科幻作家刘宇昆(Ken Liu)。他曾连续两年获得“雨果奖”,一年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他是《三体》第一部和第三部的翻译,与其他美籍华裔不太一样,刘宇昆对中国非常了解,熟谙中文和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而且对当下中国动态了然于胸。在《三体》的翻译中,故事开头的情景设定在“文革”,为了让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没有充分了解的英美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刘宇昆采用了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注脚,给英美读者提供便于理解文本的历史知识。

更微妙的问题往往涉及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刘宇昆将中国传统24节气意译成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短语,如惊蛰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唤醒昆虫)”,而非直接用拼音“Jingzhe”。作为译者,他秉承的原则是忠实原文,不做过多的雕琢但也不遗漏重要的东西。刘宇昆也会特意保留原文的痕迹,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例如将成语“投鼠忌器”直译成“do not throw a shoe at a mouse sitting beside an expensive vase(不要向金贵花瓶边上的老鼠扔鞋子)”,而未将成语的潜在含义翻译出来,这种译法能增强读者在阅读时的新奇感。

(2)出版社传播。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销量在全球已逾2万册,其中包括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销售的逾2100册。在这一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出版社传播是《三体》小说在海外进行广泛传播的“主要路径”。对《三体》而言,能够跨语境跨文化广泛传播,是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合力的结果,

《三体》得奖的背后有三个出版社团队在起作用。第一个团队是《科幻世界》,它在中国科幻界处于垄断地位,中国科幻作家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出自该杂志社。《科幻世界》自上世纪70 年代末就开始做科幻,对国内科幻市场有很深刻的认识,《三体》三部曲就由它出版。第二个团队就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中教图”。它是向美国推广《三体》英文版的中方代理,和美国的谈判等都由它进行。2012年7月,中教图正式与刘慈欣、《科幻世界》杂志签约,开展《三体》英文版版权输出工作。由于中教图在《三体》英文版出版前后的持续运作,相继吸引了法国南方出版社等多国知名出版商与其签约合作。

第三个团队是美国托尔出版社。它是科幻文学领域最专业的出版社之一,在美国科幻出版界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4年11月11日,《三体》作为中国首部版权输出的科幻小说正式登陆美国,其英译本即由托尔图书出版公司(Tor Books)出版,英文书名定为“The Three-Body Problem”。《三体》英译本出版后,其受欢迎程度竟完全出乎刘宇昆和中方出版人员的意料,国外读者反响热烈,首印的15000册纸质书被订购一空,出版社很快加印4000册,一度在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并跻身“2014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有关“意见领袖”的解释为,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三体》小说成功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加速文本在国际上的接受和传播,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关键路径”。

在《三体》小说的海外传播中,起到“意见领袖”作用的宣传是美国科幻作家做出来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作者乔治・马丁就曾在座谈会、媒体上宣传《三体》,他的文章还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上面,宣传力度很大。马丁于2015年5月在社交网站Live Journal中撰文谈阅读《三体》的感受,他表示:“我在读《三体》的时候,猜不到故事的走向,不像是有很多作品,我看了第一章就猜得到结局是什么了。对于西方文坛,《三体》是一本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书,但市场接受度很好,这并不是很常见。”这篇博文在美国科幻读者圈引发强烈反响,有107条留言和三百多次互动评论,随后马丁的书迷开始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大量转发,仅这篇博文的热度就持续了15天时间。而后续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亚马逊《三体》英文版的书评,有不少科幻迷在评论中提到马丁或是马丁的看法。

3.生产性受众的主动传播为构建有效传播力提供新动能。

英国的约翰・费斯克(2005)在其专著《电视文化》中率先提出“生产性受众”的概念,他认为大众的构成方式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受众在精密的社会关系中穿梭时产生了“游牧式的主体性”,并根据当下的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这种具有传播主体意识的受众,在接受意义的同时生产和传播意义,即可称之为“生产性受众”[3]。生产性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从生产性受众的传播受众观来看,《三体》的读者,在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转化©成内容的传播者,其中产生的大量聚合性传播流为《三体》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动能。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不但国家和企业层面上有能力支持优秀作品走向世界,富起来的中国科幻迷积极主动自发自愿地在全球各语种的杂志上发表宣传中国的文章,在各地充当中国科幻的形象大使,也是促成科幻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地的科幻大会,每次都能在会场发现一批批中国科幻迷(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人),忙碌热情地奔走在各个会场。熟练的英文表达,纯真的求知面孔,热切的提问,以及在所有场合喋喋不休地宣传中国科幻宣传刘慈欣宣传《三体》。目标受众的主动传播所形成的巨大传播效力,无疑也是中国作家获奖的一个潜在原因。在作品的国际传播中,中国科幻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国民心态,一种积极走向世界的热望与行动。

三、结 语

在当今国际化大环境中,文学交流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和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三体》小说获得雨果奖,无疑对中国科幻文学来说是一件幸事,不仅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提供了契机,也是中国已经能够向国际上输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有力佐证。更重要的是,为构建中国科幻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力提供了参考:出色的传播内容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基础,多元的传播手段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路径,培养生产性受众的主动传播能力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新动能。如此,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三个重要条件,便能够被西方文化圈所接纳,并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最终实现作品的传播价值。

注释:

[1] (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格拉汉姆・威廉森:《传播能力》,[EB/OL]. http://www.speech-therapy-information-and-resources.com/ ,2011-04-04

[3](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