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出发深入研究货币供给理论
我的老朋友盛松成给我寄来一本他和翟春联合署名的新书《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以下简称《供给》),我有爱不释手之感,认真阅读了吴晓灵、余永定二位的序言和盛松成所做的前言,草草翻阅了一下书中的重要章节,认为应当立웃即向银行界的广大朋友隆重推荐一下该著作,希望财经院校和研究机构朋友们能认真研读一下该书。
我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兴趣始于30年前。1985年我和邓乐平、⌛周慕冰刚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金系黄达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时,黄达老师就是因为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招收学生同时也۵解决了课题的完成人手问题。当是之时,曾康霖老师所带的两名硕士生邓乐平和周慕冰的论文选题恰好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所以招收邓周顺理成章,邓乐平入学后博士论文仍以货币需求为题,周慕冰则继续做自己的货币供给问ฬ题研究,为了增强这个“七.五”重点课题的现实感、时代感,黄达老师在“货币供求问题研究”课题组还特别吸纳了央行的两名同志:吴晓灵和王庆彬,吴晓灵当年从五道口硕士毕业到央行工作,已暂露头角,而王庆彬外号叫“王现金”,从事了一辈子货币流通和现金管理工作,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当年的社科重点课题只有5万元经费,但在黄老师的领导下,这5万元每年开一次全国性讨论会(分别于黄山、北戴河和大连),还出了5本书,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儿。现在的各种论坛和研讨会多是罗马大会性质甚至比罗马大会还糟,主要请一些大领导,大领导来念稿子,念完稿子拿高额出场费后走人,举办会议方注重的是媒体报道情况和论坛收益状况,至于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关注点;但当年的理论研讨会,都是真讨论真研究,从经济学界的巴山轮会议、莫干山会议及至1989年的京丰会议都是认真讨论问题的,而黄达老师每年组织一次的货币供求理论研讨会更是研讨会中的典范,每次会议都就中国的货币供求及货币政策问题进行认真研讨,每次研讨中都有争论和碰撞,我与邓乐平、周慕冰还有王传伦老师名下的学生贝多广,每次都受益多多。
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开始行使央行职能,而此前人行也像商业银行一样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所以,我们这三位首届金融学博士生正赶上中国金融改革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风云变幻年代。此前的货币供给理论以黄达先生的银行资产业务创造信用创造货币为代表性理论,而到中国人民银行成为行使央行职能的调控型机构后,货币供给理论也开始尝试用西方的央行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影响货币存量、央行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乘数这一套东西来说明和解释中国的货币供给实践,周慕冰的博士论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就是用现代货币理论观点解释货币供给机制问题的开山之作。
最后,再一次向财经高校师生和银行系统的朋友推荐《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