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求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确立了国企和国企体制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实施这一改革需✎要厘清它的涵义和内在逻辑,并在几个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
一、什么是“混合所有制”
所谓“混合所有制”,在微观层面讲即是“股份制”。在当下中国的政策含义应是开放民企进入国企控制的一些领域或扩大国企民营化的成分。之所以将之视为所有制的改革是因为中国的国企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在计划体制下国企作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人民公社作为集体所有制单位是公有制的两种形态。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国在宏观层面上已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建立起了市场体制,微观基础已形成多元结构,国家经济体制也已经不是马克思经典理论所说的公有制。当前中国市场上存在的国企,其属性同世界上有些国家一样,是国家财政投资形成的经营性资产。
基于这个认识,国企和国企体制的改革要超越所有制的羁绊,否则会陷入无谓的意识形态的争议中。
二、为什么要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
1.首先,它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横向的规模扩张和纵向的一体化的延伸,可以获取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传统的业主既缺乏资本,也没有管理的专业知识,由此选择了股份制的模式,与此同时,专业化的职业经理取代了业主,企业的治理和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钱德勒在他的《看得见的手》一书中对这一过程做了考证。
中国国企的股东是政府财政,虽然财大气粗,但其主要支出责任是提供公共产品,所以不应该也难以支撑国企长。期发展所需的资♥金注入,国企通过“股份化”在资本市场获取所需资金是其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2.从社会财富的分配讲,发达国家企业股份化的过程也是资本社会化的过程。中产阶级、民众(养老保险基金)通过企业股份化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财产的所有权和资本性收▼入。这一变化改变了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关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的社会性这一基本矛盾的论断。
中国国企股份化的社会意义也是资本的社会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财产不是从少数资本家而是从国家扩散到中产阶级和民众,这一扩散过程是改善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途径。
4.在当下的中国,国企的存在还带来一些经济、社会的弊端,如:财务软约束、公司治理制衡不力等,垄断、一些领域对民企准入的限制、获取银行信贷和土地的不平等的问题。这不仅使国企竞争力受到损害,还扼制了民企发展的活力,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加剧了社会不公,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所要改善的问题。
三、怎样实现“混合所有制”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形成以前,股份制主要通过私募方式,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公平的渠道。便捷表现为可以免去寻找投资者及谈判的交易费用;有效表现为庞大的资本市场有充足的资金和流动性;公平表现为市场定价,进退自由。
中国资本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已完全具备承担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