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月9日
一、概述
Williamson提出组织绩效取决于各层级的下级对其上级目标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下级对上级目标贡献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信息在传递中的损失。西蒙等人认为,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能够处理和了解的信息有限,会对复杂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处理。赵永亮认为,有限理性将使得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中产生失真、降低组织效率。其次是上级和下级两者目标的一致性。冯彩指出,激励不相容使得信息在企业层级链的传递中产生失真和延时。赵永亮指出,个体出于自身利益,会对信息处理采取不同策略,从而影响信息传递。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低效率问题。吴延兵在比较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后发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弱。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低效与其组织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关于组织因素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信息传递和激励目标的影响有着较多研究。在信息传递方面,江诗松、Chang都发现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前者在自主创新阶段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滞后;在激励目标上,Xiao、Tylecote和Liu、王永庆都指出国有企业由于单一的短期利润和收入指标绩效考核,缺乏开发可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激励。
本文将从信息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视角,结合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殊性,运用企业控制损失模型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信息传递和激励目标冲突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提升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管理与政策建议。
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特点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区别于一般生产活动的特殊性: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低可见度,技术创新知识难以观察、监督和评价,技术创新成本短期内可见性高,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周期长。国有企业组织特征加大了技术创新活动沟通、评价、激励和决策的难度。
1、信息失真问题。历史上,国有企业大多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采用行政管理方式的部门转变而来,尽管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但是行政控制模式仍较为普遍。一方 ﭢ面对于企业重大决策拥有控制权的政府出资人代表往往是官员,缺乏企业业务特定知识,信息不对称性大,企业出资人代表由行业主管部门改变为国资管理部门加大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领导人采用任命制,企业高管行政背景较浓,业务背景欠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专业性强、复杂度高,企业与所有者、管理者与创新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高、信息传递不畅、失真较大。信息失真问题妨碍了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水平和影响机制的准确理解与监督评价,不利ป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2、激励目标冲突问题。国有企业领导实行任期制和单一考核指标。一方面国企领导人任职年数受到限制,例如,某地方国资委就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每届任期三年,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在同一企业任期达到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交流。而民营企业并无严格的任期限制,主要依据能力决定去留;另一方面国企出资人对于企业领导人考核指标主要是收入和利润。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产出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例如基础技术往往要经过十数年甚至数十年ย的投入才能开发出来,核心技术能力更是需要长期的培育。尽管研发部门为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而要求长期的、持续的、大量的投入,政府部门为促进创新型社会而要求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然而,任期制使得国企负责人更关注任期内的绩效,单一利润和收入考核目标也使得国企负责人对高成本研发投入失去激励。相应地,国企负责人对于企业内技术创新激励不足也将影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激励目标冲突问题妨碍了国有企业树立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目标,不利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构建。
三、企业控制损失模型与分析
Williamson(1พ967)所建立的企业组织控制损失模型描述了信息沿组织层级传递时的控制损失及对产出影响,如公式
(1)所示。控制损失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以及上下级目标不一致所导致的、上传企业管理者的数据以及下传给生产者的指令的质量损失。
四、小结与建议
综上分析,国有企业层级间行政控制方式、任期制度及单一指标考核制度,将恶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失真和激励目标冲突问题,增加控制损失和降低产出水平。国有企业应努力改进内部治理机制、市场导向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如下:首先,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从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向法人主导型治理模式转变,从行政干预治理变为董事会治理,减少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其次,赋予企业经营者和创新者相匹配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扩大技术创新者控制权和鼓励经营者长期性行为。最后,推进市场导向的聘用、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使懂业务、善经营、敢创新的管理者与创新者愿意和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