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干部考察工作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4-12-26 16:59: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干部考察工作是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思想品德、学识水平、领导能力和工作实绩作出评价的一种手段。考察干部的过程就是对干部调查研究的过程,是识别干部、预测使用干部的过程。干部考察结论只有科学、客观、公正,才能为党委选人用人决策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量才适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干部考察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需要组工干部不断创新和思考。

一、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表现分析。

一是考察手段“单一”,接触面窄。考察时,主要采取“一听、二测、三推、四座谈”的方式进行。实践中,座谈考察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机关干部中,若是对乡镇领导班子考察,也是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正职为主,而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服务的对象和基层群众参加个别谈话的不多,考察组接触的对象范围偏窄。

二是考察内容“笼统”,方法简单。现在所采用考察干部内容基本是印象分。在具体操作上,没有做到因人、因事、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也没有进一步地细化考察细则,更没有提出不同岗位职责对不同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而是很笼统且原则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结果测评,内容包罗万象且大而全。民主测评时,与会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凭印象测评出来的干部民意,其真实可信程度不高。

三是考察方法“老套”,了解不透。考察干部时大部分是座谈和个别了解被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勤政廉政、工作实绩、开拓创新等方面的情况,从谈话的有效率来看,反映情况雷同的要占很大比例,原因在于有的即使了解真实情况的不愿说、不敢说;也有的不了解网情况,与被考察对象工作上接触并不多,说不出所以然,反映的材料也是“二传手”。同时,考察组绝大部分时间没有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很少核实有关资料,封闭运行,以致情况了解不透。

四是考察材料“一律”,较少个性。干部考察材料,是对一个干部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的真实评价,是对一个干部形象和能力的“画像”,必须突出个性,然而,干部考察材料往往使用主观性语言多、客观性语言少;共性化语言多、个性化语言少;反映显性的多、分析隐性的少。特别在评价不足时,避重就轻,不分析岗位需要,如: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性格内向;缺乏行政工作经验;……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画而不像或雾里看花。

二、干部考察工作不足的原因探究。

1、创新的意识不强。干部考察重点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把握,《干部任用条例》对于干部考察环节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封闭性,因而带来在干部考察方法上的程式化,缺乏创新的勇气。一是以票取人,可以减少责任风险。考察主要是以民主测评的“优秀率”、民主推荐的“得票率”来作取舍、定升降的,至于其中的情况是否真正反映民意、真实可靠,不作深入。然而实际情况往往现象掩盖本质,有的干部工作踏实,能力突出,但不善于与人沟通,特别是在工作过程中难免较真、碰硬,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加上能力突出,遭到这些人的妒嫉,因而测评中形成了不少的“出气票”。还有的干部网工作不认真,但善于乔装打扮,迎合蒙蔽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上搞搞花架子、树点“形象工程”,却被视为“能人”、“好人”,由此得到许多“人缘票”。这些“民意票”比较难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反映干部的德才情况,但对于考察组,却不敢“越雷池☁”,以票定优劣,比较稳妥。二是封闭运行,可以€减少泄密危险。干部考察工作对保密的要求很高,考察的深入程度和进展情况“外界”是不清楚的,尤其在领导班子换届考察、较大的人事变动前更为明显。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一但某些环节被“创新”或者提前“突破”,不仅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伤害,甚至给拉票者提供可乘之机,而且影响党委选人用人决策。因此,循规蹈矩成为考察组首选。

2、洞察和识别人的能力有差距。古人云:一流之士,识一流之人。考察人的人,应该是识人的高手,看问题能够入木三分,分析问题高人一筹。“怎样选人”是方法和手段问题,“选什么样的人”是个政治立场问题,是出发点和归宿,考察干部综合性很强,政治性也很强,因此,考察人的人,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树立公道正派的工作理念。评价干部要有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察干部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关系、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显绩与隐绩的关系。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察干部不能象过去那样事无俱£细看人,眼光要改变,什么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民意看数字,不看支流看主流,更有甚者把一种 消极腐败的东西,作为干部的优点或优势来衡量,这就对考察人看问题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察人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善于突出个性,把握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分寸。

3、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พ够。由于多种因素,干部考察过程不够深入,带来知人不深、察人不细、用人不准。一是考察“例行公事”。考察年年搞、年年搞考察,考察目的不具体,特别是考察人分组分工相对稳定,工作方法“老套”,对被考察对象多次考察印象深刻,以致走形式、不深入。二是集中考察时间仓促。集中考察往往是对一个班子考察2-3天,基本属于测评、推荐加座谈,个别特殊情况难以摸透。三是考察拾遗补缺。个别时候因工作需要或班子结构需要,定点、定向考察,考察实际就成了补充材料、完善程序的过程。四是考察作风欠扎实。考而不察,考察组大部分时间坐在“家”里,而不去被考察对象的工作一线,接触的主要是班子成员、中层正职干部,听听一些情况,这样的考察叫做“井底的葫芦--看以沉在底下,其实还是浮在上边”。

三、创新干部考察工作的几点构想。

1、要把干部考察的对象由“平行线”转变为“金字塔”,形成立体化考察结构。以往我们考察干部所接触的只是一个平面——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村主要干部。所谓“金字塔”考察模式,就是开展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要分层次和不同对象,第一层次:领导班子成员;第二层次:机关工作人员;第三层次:基层干部群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四层次就是与被考察对象直接共事、经常接触的普通群众,他们对被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的情况最有发言权。通过“金字塔”式的考察,对被考察对象,可以更全面了解,这样就避免了测评和推荐在一个平面上、一个活动范围内所产生雷同效应。

2、要把干部考察形式由“简单化”转变为“民主化”,形成科学化的考察格局。现行的民主测评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一般采取会议集中填写,现场发放表格,现场填表,现场收表,整个过程只需要10-20分钟。一个乡镇干部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如何,只用10-20分钟在头脑里“回放”,难免仓促和判断不准。民主推荐后备干部,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最合适、最理想的人选,这个过程不经过深思熟虑,只10多分钟就完成,难免感情大于理智。改变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先进行考察公示,然后将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表集中下发到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干部群众手中,给他们充分的考虑时间、空间,让他们回忆、思考、分析、选择。期间,要注意强化思想教育,严肃工作纪律,杜绝拉票现象的发生。然后集中收取进行汇总,这样的测评和推荐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反映民意,测评和推荐的方法更科学,结果更准确。

3、要把干部考察方式由“关门式”转变为“访谈式”,形成✿全方位的考察过程。干部考察方式也要讲究科学性、灵活性和适用性,力求全方位。要采取让参加座谈的同志对被考察对象的情况,选择一个熟知的“点”,说细说深说透。考察时不能囿于一地,过堂审案般地一个接一个地谈,可以转变为“访谈式”,即听取述职报告,座谈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对一些重点事项,有选择地到现场考察,找知情的领导和干部群众访谈。主要是三种对象:一是基层群众,如:工作实绩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富民工程”,还是“形象工程”。二是“上访”,向上级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了解被考察对象执行政策、法规情况。三是对被考察对象生活圈、社交圈以及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访谈其所在居委会、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等。通过全方位的考察过程,全面掌握被考察对象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领导能力、工作实绩以及心理素质、特长爱好、长优短缺等,为选贤任能提供决策依据。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