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5-01-13 19:16:1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

各种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任务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目前,党的外部监督如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虽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法律监督是惩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再加上在执行中往往还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怕会上通报,只怕公开见报”,但因新闻媒体往往受制于行政权力,当地的新闻媒体很难有效揭露当地有腐败行为的领导。

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揭露的,但由于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运作很少知情,其监督往往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唯有党内监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不可替代和不可比拟的。

从党内监督的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党内监督总体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总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党内监督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通过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政治运动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一是以党内监督为特征的党纪党规不断完¢善。

出台了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力保障条例》等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二是党内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

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学习热潮不断,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监督,在全党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责任制体系在各个阶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开展工作,操作性不强;制度间的衔接性不够,界限不清,对违反之后如何追究不明确,规定难以落实;有些还存在着有始无终,有规定不遵守,有布置不检查的现象,制度缺乏刚性,直接影响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监督对象不明。长期以来,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存在泛化现象,即所谓“党内人人都是监督者,又都是被监督者”,在监督对象上存在盲区。

对重点对象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

(四)是监督体制不顺。上对下的监督有权威,但ธ因地域差异,监督不易到位;同级监督比较便利,却因处于被领导地位,缺乏监督权威,监督难以到位,往往存在“弱监”或“虚监”。

还有些执掌实权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监督优势要素分离,存在块块“看得见、管不着”,条条“管得着、看不见”的“两难”局面。

(五)是监督力度不够。党内监督的责任体系还不健全,对监督工作的检查考核没有切实可行的标准;监督力量、监督渠道虽然比较多,但缺乏组织协调,形不成合力。

有的单位管理不严,对监督规定贯彻不力,有了问题轻描淡写,甚至有案不报,压案不查,处理偏宽偏软;有的领导奉行“实用主义”,讲究“多栽花,少种刺”,不愿监督别人,也不愿被别人监督,“听到批评没好气、自我批评没底气、批评别人没锐气”;也有的监督主体怕伤“和气”、丢“人缘”、遭冷落、离群索居,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思想上患得患失,影响了对客体的监督力度。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围绕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持监督与教育、制度相辅相成,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形成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推动党内监督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廉政教育,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监督必须树立正确的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

要大力加强权力观教育,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真正明白,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到人民的监督。要经常性的开展反腐倡廉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行使监督权利的意识。

(二)加强制度创新,努力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制度创新是强化监督的保证,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党内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

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贯彻执行,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使条例的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要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实践,积极探索党内监督的新途径、新办法,及时总结干部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或者充实已有的制度规定,或者上升为制度、规®范。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党内监督制度在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

(三)加强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立体监督网络。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要大力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使民主监督程序化、规范化、经常化。

三是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责权明确、联系紧密、配合有力、信息共享的监督体系。四是引入“阳光工程”,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通过文字公告、新闻媒体、政务网络等形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变公共权力封闭运作为公开运行。五是建立和完善民主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法律赋予公民的批评、控告权和新闻舆论监督权,对侵犯监督合法权益的要严肃查处。

(四)加强主体职能,全面落实现有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现有体制下党内监督职能机构的监督主体职能,将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监督方式运用好、落实好。

组织、宣传、纪检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履行好各项监督职责。一要发挥查处职能。

以查案ฎ促进监督,要深入到各个市场经济新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及时发现和查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要加大查处力度,提高腐败成本,让腐败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心理上追悔莫及。对查处的问题不能随便以“情况特殊”而给予“变通”,要体现监督的严肃性。

二要严肃考核职能。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从党政“一把手”抓起,一级抓一级,一直抓到支部,抓到党员,消除监督管理的空白和盲点,要把搞好年度廉政述职作为监督各级领导班子的一项有力措施切实执行好。

三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对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纪委要尽可能派员参加,督促其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领导干部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监督。

四是要加强预警职能。要抓苗头、抓重点,强化事前、事后的监督。

要经常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善于抓住党员干部班子换届、机构改革、逢年过节、购房装修、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工程招标、工作变动、出国考察等重要环节,早敲警钟,防患於未来。要加强对钱、权、物三个重点领域的监督,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四项改革”,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对策,使权力行使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严格规范,受到监督,真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