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实习记略
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满浪漫色彩与神秘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常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湮没于荒漠的古城以及各种奇珍异宝联系起来,这就更为考古学增加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对各地的考古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随着老山汉墓发掘、雷峰塔地宫开启等一系列电视直播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古代文明的辉煌原来就重现于小小的手铲和竹签之下,由此公众才贴近了真正的考古学。
回想起考古实习前的情形,就连我们这些凭着理想与激情从全国各地走到一起来的考古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与紧张,一想到自己即将投身到火热的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之中,想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即将在现实中接受考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想象着该如何用双手叩开大地的胸膛,聆听千百年前先民生息劳作的历史回响,如何在无言的遗址上复原出古人生活的生动场景,如何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度过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时光……
也许因为大家都是刚刚二十岁的青年,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所以与紧张不安相比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对前途的憧憬。出发前夜,在与亲朋一一电话话别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明天及以后几个月的日子里会有许多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发生吧!不管是喜是忧,好好体验,热爱生活吧!”
XX年9月18日下午,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98级同学为主组成的厦门大学XX届考古队一行22人离开了阳光下的鹭岛,乘火车奔赴实习地——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畲家嘴村。
一、早段
XX年9月21日凌☒晨,考古队到达重庆。
早晨八点左右,我们登上大客车由重庆前往实习地点。客车在离开前先在市内兜了一圈,以便我们浏览一下山城风光。这时薄雾已经散去,山城的铮铮铁骨和雄浑气魄昂然显露,群山如聚,广厦如鳞,长桥似虹,大江如怒,整座城市仿佛一位在蓝天下振臂高呼的巨人,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斗志,让观者深感振奋!
客车离开城市驶向群山,不久之后就驶上了惊险的盘山公路,每逢转弯都会让人感觉整辆车已突入空中,即将下坠,就在重力和恐惧抓住人心前一刹那,客车又回到了路上,虚惊环生!
黄昏时分,老师告诉我们目的地就要到了。同学们心中的紧张和好奇又开始蠢蠢欲动,经历了几天的舟车劳顿后最终会到达怎样一个终点,这是盘绕在每个人心中的问题,忽然开始希望汽车就这样一直行驶下去,永远与目的地相距遥遥。在等待的焦灼与微弱的抗拒中,巴阳镇移民❥新村已将我们包容。汽车轰轰而去,把我们留给了宁静的小村庄,在下车的一刻我似乎有些失落,失落了什么,难道是旅途中的幻想?
我们住在一幢老乡刚建好的四层小楼里,一楼是餐厅和公共活动场所,老师住在二楼,三楼是女生宿舍,四楼是男生宿舍。走进宿舍,推开窗户,眼前的视野十分开阔,长江就横亘在眼前,蜿蜒而来,又浩荡而去。但新鲜和惊奇很快就让位于疲惫,吃过晚饭后大家很快都休息了。新的生活、新的见闻都留给明天吧!
22日清晨,酣睡醒来,轻轻登上天台开始仔细端详整个村庄。青山为邻,长江作伴,让人心旷神怡。整齐的楼房像双翼一样在我的两侧展开,勾勒出新村里唯一的街道。山间薄雾仍未散尽,老乡却已早起务农,牛哞鸡鸣远远传来,感觉清新而自然。似乎一夜之间,拥挤的街道、无边无际的高楼大厦、奔驰的车辆都永远在眼前消失了,从心中抹掉了,目光得以舒展,心灵可以松驰;似乎一夜之间,永无休止的噪音、味道难闻的废气都踪迹全无,不复出现,鼻子更加敏感,灵性重归双耳。这种身心得以释放的感觉让人悠然陶醉。
顺口做首打油诗:起而望长江,睡而栖竹床。辛勤掘黄土,忘忧回故乡。
当天上午我们在云阳县文管会聂所长的陪同下,首先来到江边,见证这条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血脉的大河!当地一位同志很自豪地介绍:长江最窄、最深处——巴阳峡就在畲家嘴村附近。然后我们大致熟悉了附近的地形和道路。
田野调查工作于23日开始进行。我们学习利用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剖面寻找文化层,根据地面上的遗迹、遗物寻找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进行了近3天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已共同确定了几个适合发掘的地区,并从25日下午转入考古发掘阶段。为了方便规划,整个畲家嘴遗址以巴阳小学为基准点被分为北、西、南三区,首先开始的是北区的发掘。
在发掘正式开始之前,看着地面上划好的整齐方格,不由回想起自己一段短短的经历:因为对历史的兴趣而喜欢上考古,渴望有一天能目睹世界七大奇迹的壮观、秦始皇陵的珍奇。1998年参加高考并如愿以偿地来到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两年后的今天终于要开始企盼已久的考古发掘了,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极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当时我们像做早操一样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探方中,望着老乡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从远处赶来。在民工被分配给各位同学以后,大家不由先对视一眼,然后又好奇地审视着脚下的地面,这片当地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下会有什么“宝藏”呢?锄头挥起来了,这正是考古人向大地和时光求解的方式。
30日,在云阳县文管所有关领导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冒雨参观了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并有幸欣赏了一些云阳县境内的出土文物,最后还顺便游览了一下云阳县县城。老师们决定在10月1日放假一天,但是因为大雨连绵,所有人只能固步室内,假期名存实亡。
10月2日,当全国大多数人或在家中静享节日的轻松,或外出旅游时,我们考古队员顺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探方旁,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探方都积了
二、三十厘米深的水,有的探方甚至有近四十厘米的积水,当天的发掘被迫改为排水,男生把鞋一脱,用水桶倒水,女生则负责把水舀进桶里。大家一起动手,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连钟老师也跳进了混沌的泥水中与我们一起劳动,手指划破了都毫不在意。大家群策群力终于用半天时间把水排干了。吃过午饭之后,谁也顾不得衣服上溅满了泥星就躺倒在床上,来不及叫苦就进入了梦乡。此后,当地“秋冬多雨”的气候还给发掘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烈日与暴雨轮番出场,生旦净末,反复展示着考古工作的辛劳,我们就像无知的晚辈任由它们数落。
随着时间流逝,大家渐渐谙熟实习生活,开始形成新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一日三餐由当地两位妇女负责,做好后统一分配,买菜则由同学们轮流当班。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村里的小店买,也可以到镇上买。每逢
二、
五、八,镇上会有集市,“赶集”对我们而言很重要:
一、这是唯一可以买到新鲜蔬菜的机会;
二、是让人期待的取信的日子;
三、还是大家采购生活用品的好机会。乡村生活有乡村生活的节奏和规律,我们慢慢融入其中。
实习之初,每个人都是心比天高,壮志凌云,现在艰苦的工作使每个人面对真正的考验:首先是工作,白天要工作八个小时,恶劣的天气常常制造麻烦,晚上需要整理白天发掘所获的各种遗物和资料,并完成发掘日记;每隔两、三天老师还会安排学习工作会,所以每天的工作强度都不小。其次是生活,大家不得不面对城乡生活在多方面的巨大反差:“吃”的方面,大锅饭难免众口难调,市面上的肉、菜种类十分有限,每天的餐桌可以“东瓜与排骨齐飞,罗卜共米饭一色”形容。老师和负责伙食的同学虽然想方设法给我们改善饮食,鸡、鸭、鱼、蛇都曾上过餐桌,可惜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一次“大摆蛇宴”,蛇虽不小但只有一条,分到了二十几个人的碗里便是见汤不见肉了,至今仍戏称:只敢言喝过蛇汤,不敢言吃过蛇肉。正所谓“时世造英雄”,一批捞汤技术出众的同学此时脱颖而❤出,被大家戏称为“神捞门”,其中又以任静队友身手最好,每捞必中必多,所以“江湖人称——任我捞”!伙食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每次饭前大家都已饥肠辘♚辘,一上餐桌就狼吞虎咽,片刻后便风卷残云而去,食量之豪,堪称“如饥似渴的青春”。“住”的方面,男生三人合住一个房间,较为合适;女生则要在相同面积的房间里住五个人,通辅之上,互相枕籍,“惨不忍睹”。一些“生活用品”的供给也成了问题,虽说在我们到来之后,村里小卖部的商品种类有所增加,汾湟雪梅、柯达胶卷等原不销售的“贵重物品”开始出现,但是雀巢咖啡、德芙巧克力、鬼脸嘟嘟饼干呢,“供求关系”依然紧张!一方面同学们为买不到“生活用品”而烦恼,一方面老乡则乐滋滋称赞我们为“扶贫队”。
还有就是生活的单调、乏味。有的同学在厦大已习惯了“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实习开始后不断唉叹,怎样在一个没有图书馆的地方度过三个月的时光呢。现实更令人失望,即使在巴阳镇里也买不到任何报纸、杂志,宿舍里的电视在实习开始不久之后就坏掉了,收音机因群山阻碍效果不好,忽然之间,所有人都濒于“信息绝境”。每天从早到晚似乎除了考古还是考古,一些对考古本就不太“专一”的同学便想“开小差”,但是受农村封闭、落后环境的逼迫又只能局限于考古队的小圈子之内。老乡早已习惯了这种“乏味”的生活,而且我们的到来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连“☃考古队员在某家买了梨子”这样的消息都会在片刻之内满镇皆知,而且你对他们的“情报网”笑不得,恼不得,若想分享则只不过又为他们添加了一条趣闻。
以上便是实习生活中的重重考验,每个人都无法回避。应付这些考验首先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几位同学的生日恰好在实习期间,老师就把生日接近的同学安排在同一天举行庆祝。庆祝当天的晚餐特别丰盛,凉拌热炒摆满全桌,啤酒饮料散放其间。在“大打牙祭”后又召开联欢晚会,师生同场献艺,妙趣横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类似活动在实习中举行过多次,丰富了大家的生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正是因为有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个性丰富的大家才得以沿着“各自朝圣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